在苏联时期,乌克兰是它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
这个第二大所指的不光是乌克兰的面积,还包括它的*治权利。从20世纪50年代起,乌克兰的精英们不仅统治着自己的共和国,也以次重要的身份参与苏联的管理。因为就在那时,乌克兰帮助自己的前领导人——曾长期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的尼基塔·赫鲁晓夫在莫斯科掌握了权柄。
赫鲁晓夫因此把他在乌克兰的许多支持者带到了莫斯科,并且委以重任。虽然他本人在年的*变中被罢免,但乌克兰官员的地位却并没受到什么影响,因为取代赫鲁晓夫执*的勃列日涅夫同样来自乌克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不久,另一位乌克兰人尼古拉·波德戈尔内年成为最高苏维埃主席,而在70年代末接任柯西金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尼古拉·吉洪诺夫同样是乌克兰人。
这种情况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开始改变,接任的安德罗波夫执*时间不长,却以铁腕著称,他掌管的克格勃控制了克里姆林宫,开始清算勃列日涅夫派系。乌克兰集团因此大受影响。
戈尔巴乔夫其实可以算半个乌克兰人,但他和乌克兰的**机构没有任何关系,和莫斯科的乌克兰人也毫无瓜葛,让他声名鹊起的是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延续安德罗波夫对乌克兰官员的*策,他的公开性改革让谢尔比茨基被迫退休,阻断了乌克兰官员通往莫斯科发挥影响力的通道。
谢尔比茨基等人在任期间,阻止了民族主义在乌克兰的发展,持不同*见者没有发展的土壤。对于乌克兰*治精英们而言,他们感觉遭到了莫斯科的背叛。自赫鲁晓夫时代起,他们就和苏联达成了协议——他们以自己的忠诚换取在家乡乌克兰的统治权,同时分享中央的权力。如今,这一协议失效了,而且废除协议的人不是他们。
这是乌克兰民族运动兴起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全部。不过在本文中我们不需要了解全部,那是一个冗长的话题,没个几万字讲不清楚,我们只需要知道乌克兰对苏联的重要性。
谢尔比茨基退休后,年夏,原乌克兰领导人伊瓦什科被戈尔巴乔夫调往莫斯科担任*内第二号人物,企图以此修复俄罗斯、乌克兰与中央摇摇欲坠的关系。
于是,中央委员会书记克拉夫丘克了取代伊瓦什科成为乌克兰议会会长。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恩怨情仇,它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牵涉到地缘*治,又关系到大国博弈。要明白这一切,还是要从克拉夫丘克时期说起。
年12月1日,乌克兰全民公投通过国家正式独立,克拉夫丘克当选乌克兰第一任总统。
在克拉夫丘克当*时期,乌克兰实行的是亲西方的外交*策,被称为“一边倒”。
为啥亲西方,简单来说,独立后的乌克兰面对的是一团乱麻的局面,大致有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维护国家主权、克服经济困难和社会危机、重塑乌克兰民族认同,这些哪条单独拎出来,都是困难重重,同时面对这些问题,难度可想而知。
而这些问题,又大部分都与俄罗斯有关。
乌克兰在独立以后对俄罗斯极度缺乏信任,将其视为对本国独立地位的严重威胁,这是由于历史决定的。
乌克兰在年独立之前,从未在真正意义上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过,它的领土长期处于被肢解、占领和统治的状态。
在13世纪,今日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陆续被纳入立陶宛大公国版图之内,西部的加利奇亚地区则被波兰王国占领。年,立陶宛和波兰合并为波兰共和国,延续了此前对乌克兰的统治。
年,立陶宛和波兰合并为波兰共和国,延续了此前对乌克兰的统治。年,乌克兰爆发了反抗波兰的哥萨克起义,但是哥萨克人力量不足,不足以推翻波兰的统治,万般无奈下,其领袖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与俄国签署了一个协议以获得它支持,这就是《佩列亚斯拉夫协议》,这份协议的签署,拉开了乌克兰并入俄罗斯的序幕。
乌克兰的哥萨克*权没想到的是,年,俄国抛开了他们与波兰又签署了一份协议——《安德鲁索夫合约》,以第聂伯河为界将乌克兰一分为二,东岸听命于莫斯科,西岸臣服于波兰。随着18世纪末波兰被三次瓜分,它控制的乌克兰土地逐渐被沙俄占据,到20世纪初,俄国已控制了乌克兰90%的土地,乌克兰西部的东加利奇亚三州也于年并入苏联。
俄国花了多年合并了乌克兰,为了强化统治,沙俄*府在乌克兰推行“俄罗斯化”,意在消除乌克兰的民族特点,这种*策也延续到了苏联时期。相应的,乌克兰民族运动对此进行反抗,他们的目标是争取独立,导致了双方难以调和的民族历史纠葛。
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处于绝对中心地位,它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远胜乌克兰,在独联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乌克兰对俄罗斯一直充满警惕,担心会回到其原有的控制下。
另一方面,俄罗斯此时的外交重心在于发展和西方的关系,它和苏联时期一样,更多把乌克兰视为自己的小兄弟,许多俄罗斯的*治精英认为乌克兰独立只是个暂时现象,很快就会回归俄罗斯。
历史上的俄罗斯,长期有着大俄罗斯主义心态,这种心态流露出来,进一步刺激了乌克兰敏感的神经,让双方在解决苏联的遗留问题过程中,搞得很不愉快。
由于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又让乌克兰担心俄罗斯利用独联体取代苏联,再次控制自己。所以乌克兰对独联体十分不感冒,对这个组织的事务基本上采取消极或抵制的态度,并且在年12月两次发表声明,保留退出独联体的权力。
这样的背景下,克拉夫丘克*府确定了亲西方为优先的对外*策,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将之单纯理解为受到了忽悠,这与乌克兰和俄罗斯历史上的恩恩怨怨息息相关。
而对于欧共体来说,又是另一种情况。
乌克兰独立,面临着经济转型,它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需要依赖西方援助。但由于乌克兰的主要出口产品是农产品和钢材,这两样产品在欧共体内都是主要贸易保护对象,所以向乌克兰开放市场,必定导致欧共体其他成员受到冲击。
所以,欧共体对独立之初的乌克兰并不热心,仅是把它定位为新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员,不认同它的欧洲身份。
与此同时,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矛盾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上:黑海舰队的归属、克里米亚的地位和乌克兰境内的核武器问题。
黑海舰队问题
黑海舰队是支古老的舰队,它由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年下令组建,在苏联四支舰队中排名第三。
黑海舰队司令部位于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大部分基地和设施也都位于乌克兰境内。
冷战时期黑海舰队承担着控制黑海、扼制地中海的重任,是苏联维持在黑海地区存在和影响的重要力量。
至苏联解体时,黑海舰队总兵力超过7万,涵盖了苏联的46个民族,拥有“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近架飞机和多艘战舰,其中包括8艘导弹驱逐舰、12艘潜艇、35艘反潜艇舰、19艘布雷舰,其岸防、空防装备包括台中型坦克、28套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台装甲车、套防空装置和台火炮系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要维持海洋大国的地位,就必须掌握黑海舰队。然而由于黑海舰队大部分驻扎在乌克兰境内,乌当然不愿拱手相让。所以乌克兰和俄罗斯针对黑海舰队的归属和分割展开了交锋。
在黑海舰队归属问题上,苏联解体前夕,叶利钦曾下令将“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调往俄罗斯,这艘航母就是如今俄罗斯仅剩的那一艘航母。这让乌克兰暴跳如雷,克拉夫丘克立即命令乌克兰境内的基辅、敖德萨、喀尔巴阡三个苏联军区和黑海舰队服从自己指挥,并在年1月3日宣布建军,接管了境内的军队和装备。
叶利钦也针锋相对发布命令,宣称黑海舰队的管辖权属于俄罗斯。但叶利钦虽然强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俄罗斯境内的黑海沿岸并没有合适的海湾可供舰队驻扎,即使有,俄罗斯也拿不出一笔庞大的军费来修建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这决定了黑海舰队只能继续驻扎在克里米亚半岛。所以叶利钦也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与乌克兰进行分割黑海舰队的谈判。
经过两次剑拔弩张的谈判,两国终于在年8月3日签署了协议,决定对黑海舰队进行分割,并规定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黑海舰队由两国共同指挥。
年,6月17日,乌俄在莫斯科签订了按对半原则分割黑海舰队的协议,乌克兰允许俄罗斯的黑海舰队使用乌克兰海军基地。
但实际上,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这时的乌克兰已经无力负担维护舰队所需要的费用了。由于历史问题,它还欠着俄罗斯一大笔钱无法偿还,于是叶利钦提议收购乌方的舰队份额。乌克兰也同意通过出售舰船偿还对俄欠款,双方于9月3日在克里米亚的马桑德拉签署了相关协定。
客观来看,这份协定当时对双方是都有好处的,俄罗斯可以如愿保留整个黑海舰队,乌克兰可以用这个包袱换来亟需的资金,算是个双赢局面。
但这个协议最终流产了,原因来自乌克兰国内的巨大阻力,原因正是上面所说过的乌克兰的民族主义。
相反,多年的扯皮让舰队矛盾丛生。比如,亲俄的官兵为抵制乌克兰的接管和效忠命令曾多次升起俄罗斯国旗;亲乌的官兵又多次开着一些舰船叛逃到乌克兰港口。
此后,俄乌又签署过几个协议想解决黑海舰队问题,但在克拉夫丘克时期,这个问题始终停留在意向上,始终不能最终解决,签署的协议大多也不了了之。
克里米亚问题
克里米亚问题,是比黑海舰队问题更麻烦一百倍的问题。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最南端,在苏联时期是著名的疗养圣地,历任苏联领导人最喜欢到这里来度假。
而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又十分重要,它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东部隔着刻赤海峡与俄罗斯相邻,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年,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附属国。而向南方扩张、打通黑海出海口也一直是俄国统治者的梦想。
在经历了数次土俄战争后,俄国在年首次击败土耳其,控制了亚速海和黑海沿岸要塞,俄国商船获得了黑海水域的自由航行权,还赋予了克里米亚独立国家的地位。
年,克里米亚汗国被俄国吞并,自此成为俄国领土。十月革命后,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年更名为克里米亚州。
年2月19日,为纪念俄罗斯与乌克兰合并周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
到苏联解体时,在《别洛韦日协议》中约定“各缔约国承认并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和独联体框架下现有边界不可侵犯”。俄罗斯事实上承认了乌克兰年之后的边界,克里米亚在苏联解体后被确认为乌克兰领土,是拥有国际法基础的。
法理基础是一回事,克里米亚的实际情况又是另一回事。在克里米亚,始终存在着分离运动。
分离运动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民族原因。克里米亚的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根据苏联在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克里米亚万人口里,俄罗斯人占了67%,97%的民众使用俄语作为日常语言。这样的历史原因,让克里米亚人对乌克兰缺乏国家认同感。乌克兰独立后,*府为了“去俄罗斯化”,指定乌克兰语为唯一官方语言,克里米亚民众感觉受到了歧视,不少人希望借助俄罗斯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民族权益,或是让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
二是经济原因。乌克兰独立后,并未出现期待中的经济繁荣的景象,经济持续滑坡,它主要的收入来源旅游业也因为经济衰退和*局不稳受到重创,游客数量持续下降。
同时,国内又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商品严重缺乏,让克里米亚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80%的克里米亚民众认为这是因为*府破坏了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他们希望加强与俄罗斯的联系和合作。这为克里米亚分离主义活动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再说俄罗斯。
俄罗斯虽然承认克里米亚是乌克兰领土,但在内心中,对它是难以割舍的。克里米亚既是和俄罗斯有着多年历史渊源的“固有领土”,也是黑海舰队安身立命的重要基地,失去克里米亚,意味着俄罗斯难以控制黑海地区、向西的影响力会被大大削弱。
但在法理条件下,俄罗斯又不能向乌克兰直接提出领土要求,所以克里米亚分离运动就成了他们可以利用的对象。
不过在当时情况下,俄罗斯并没有条件公开支持克里米亚的分离活动,更不能直接对乌克兰提出领土要求。因为这样必定让俄乌直接对抗,那么黑海舰队和核武器问题就谈都不用谈了。而且当时俄罗斯正意图向西方靠拢,西方又普遍支持乌克兰的立场,得罪了乌克兰,也就得罪了西方,这也是俄罗斯不愿意的。
所以在这个时期,俄乌在克里米亚问题上虽然有交锋,但并未演化为对抗,而是尚处于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但这个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能解决,必定会在以后某个时间引爆。但至少在当时,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没有能力解决它。
克里米亚问题,就这样久悬未决。
第三就是战略核武器问题
相对来说,这个问题是最好解决的。因为在核武器问题上,西方和俄罗斯的立场是一致的,它们都希望乌克兰成为无核国家。而乌克兰自己,也并没有保留核武器的条件意愿。
年5月,乌克兰与美、俄哈、白四国签订《里斯本协议书》,同意销毁它境内全部战略核武器,成为无核国家。
虽然在处理过程中,因为对俄罗斯的警惕,也发生了一些波折,但在此前条件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年1月14日,乌克兰承诺将履行《里斯本协议书》,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年6月1日,乌克兰将最后一枚核弹头运离国界前往俄罗斯销毁,正式成为无核国家,乌克兰的苏联遗留核武器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核武器问题是三大问题中处理得最快的,这是因为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当时各国的利益。当然看到今天的乌克兰,现在有人说,乌克兰当时如果保留一些核武器,就能不看人脸色,这种说法其实是一厢情愿。
就乌克兰而言,继续部署核武器的费用是个天文数字,乌克兰独立后经济陷入低迷,根本没有这个钱去保留核武器。不光没钱保留,乌克兰连销毁核武器的钱也拿不出来,所以只能靠美俄来帮助销毁。
比钱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的态度,这里不光是指美俄,拥核国家少一个好一个,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共识。
当然,推动乌克兰弃核最上心的,还是美俄。美国最忌惮的就是苏联的大量战略核武器,所以老布什要和戈尔巴乔夫签订限制战略武器的条约,就是起这个作用的。而让美国更担心的,是苏联解体后核武器落到它众多加盟共和国手中,这样一旦各共和国发生内战,就有爆发核战争的风险,为此美国甚至宁愿苏联的解体不要那么迅速,以防范核武器扩散的危险。
至于俄罗斯,当初的小兄弟们拥有核武器是更加真切的威胁,与美国一样,它对推进这些国家弃核的愿望是极其迫切的,其中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再从乌克兰的民意来看,也是支持弃核的。因为当年的核弹头并不安全,它们大量使用的液体燃料对国家安全有很大威胁,而乌克兰本身并不具备这个维护能力。8年前的切尔诺贝利事件还让乌克兰人记忆犹新,这些核弹头在他们眼里不啻于定时炸弹,一旦出现问题,将让土地成为废墟,上百年都无法使用。
就这个问题,克拉夫丘克在接受采访时讲得很直接,他说:“我们有核武器,却没有控制、测试和再生产的体系,那么这样就像拿着手榴弹的猴子”。
所以核武器并不是乌克兰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是烫手山芋,事实上,核武器问题本身就是戈尔巴乔夫用来制止乌克兰独立的理由之一。
再从今天乌克兰的情况来看,东西乌克兰恰如当年之苏联,那么这么多核武器都没能保住苏联,又怎么可能保住乌克兰呢?
以上三个问题,是乌克兰独立之初与俄罗斯在*治方面的主要问题,但决定俄乌关系的并不止于此,它们之间还有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及长期遗留的民族关系,这些同样经历了一波三折。把这些问题放到一起看,才能明白乌克兰独立后与俄罗斯关系的来龙去脉。
由于文章篇幅关系,再来讲其他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