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俄罗斯处理哈萨克斯坦暴乱的惊艳一枪
TUhjnbcbe - 2023/4/14 21:27:00

通过哈萨克斯坦的暴乱,集安组织这个名词引起了吃瓜群众的热烈讨论,哈萨克斯坦暴乱一度眼看哈国局势就要难以控制要演变成更大规模颜色革命了,这时由俄罗斯主导的集安组织迅速出兵干净利索的控制局面最终解决问题,又像风一样的撤出哈萨克斯坦为全世界现实演绎了一场追风的汉子,惊艳了全世界。那么什么是集安组织呢?

集体安全的根本意图在于通过确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利益原则,防止战争,维护和平。集体安全是俄罗斯传统安全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旨在建立由俄罗斯主导的某种军事同盟,以防御体系外部某种现实或潜在军事威胁;二是旨在借助集体安全条约对体系内所有国家进行约束,利用国际机制压制体系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预防或抑制侵略企图和行为。

以集体安全思想为指导,俄罗斯一直将军事联盟作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彼得一世借助于同波兰、丹麦和萨克森选侯国结成的北方同盟,取得了北方战争的胜利;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建立俄普奥同盟和“塔尔果维茨同盟”,三次肢解了波兰;亚历山大二世则在英法瑞等欧洲大国间巧妙周旋,利用俄法同盟恢复元气并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根据摩根索的集体安全理论,沙俄时期为避免两线作战而与他国结成的联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安全机制。因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这种联盟具有高度的临时性和可变性,联盟的一方可以随时退出战争而与其同盟国作战,因而不能为国家建立相对稳定的外部安全环境。因此,这一时期的联盟战略是为进行战争做准备,还不具有抵御战争和侵略的效力。尽管如此,沙俄时期的联盟战略却奠定了俄罗斯集体安全思想的历史根基,并一直延续至今。

受传统帝国思想的影响,前苏联时期的集体安全思想仍然以首先保障前苏联的安全为其联盟战略的出发点,使军事联盟具有强烈的大国沙文主义色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前苏联打着集体安全的旗号采取了以侵略防侵略的战略,在其国土西部建立了“东方战线”防御带,先占领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后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其安全轨道,并强占芬兰、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同时,前苏联倡议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以便借助英、法等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来抑制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因英、法两国试图将祸水东引,对德实行绥靖*策,致使前苏联的设想落空,前苏联只好转求自保,于年8月23日与德单独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种侍强凌弱的行为不仅没有为其换来和平的外部安全环境,反而恶化了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在*治军事及道义上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在冷战时期,前苏联一方面奉行均势安全思想,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全面对抗,大搞军备竞赛;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庭”内以“家长”自居,以“支援世界革命”的名义粗暴干涉他国内*,加紧控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学者在总结这一时期的教训时指出:“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暴力对待’联盟关系,军事干涉一系列联盟国家的内*(特别是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年在匈牙利、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由于相互关系的过分意识形态化,而与中国、南斯拉夫和其他国家毫无意义的对峙,给国家军事安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造成了巨大损失。所有这一切削弱了国家的*治和战略地位,破坏了联盟亲密关系,为华沙条约的解体埋下了炸弹。

前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大为降低,建立地区和全球安全机制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因此,俄罗斯主张在扩大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集体安全体系,以全面的集体安全为核心构筑地区和全球安全机制。在摆脱了立国初期对独联体采取的“孤立主义”*策之后,俄罗斯在安全领域加紧推进地区军事一体化,构筑以俄罗斯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系,以抗衡北约东扩和美国对该地区的渗透,确保俄边境和独联体国家的外部安全。为突出联盟的自愿和自由原则,俄宣称“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建立在安全的不可分割性、不干涉内部事务、集体防御等原则基础上”。

俄罗斯受实力所限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力下降,独联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受到削弱。此外,独联体也缺少相应的协作机制作后盾以保障*策的执行和落实。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设。近年来,随着美国对独联体地区的不断介入,俄开始构筑以中亚国家为主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积极构筑抵御北约东扩的战略屏障。俄罗斯以俄白、俄亚、俄乌(兹别克斯坦)联盟为核心,以独联体一体化防空体系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为主体,不断发挥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

1
查看完整版本: 俄罗斯处理哈萨克斯坦暴乱的惊艳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