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习近平主席年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当天,习主席也和时任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共同出席了中哈天然气管道二期第一阶段的开通仪式。”薛磊说。
薛磊是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企业发展部负责人,此前就职于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驻哈国近十年。在薛磊看来,这条和“一带一路”有着巧妙缘分的管道,连通的不仅是资源,更是中哈两国的深厚情谊。
▲薛磊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企业发展部负责人
近日,薛磊接受了中国一带一路网和中国石油报的联合采访,讲述了他驻外十年的体会和与管道项目一同成长的故事。
以下是薛磊口述,中国一带一路网整理。
3亿辆小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我是年2月开始正式参加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最初是在国内总部工作,两年多之后调到了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从年到年7月一直在哈萨克斯坦。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起点在土库曼斯坦,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的霍尔果斯入境,跟国内的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连接。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就是这条管道的哈萨克斯坦段。
年2月,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注册成立,正式启动了中哈天然气管道建设。年7月现场开工,年12月,A线实现了单线投产,进入建运并举期,也就是一边建设一边输气,从那时开始到现在,这条管道一直在持续输气。年和年,B线和C线相继投产。到年,A、B、C三条线以及所有的压气站全面建成,实现了每年亿方的输气能力。
▲中亚天然气管道哈国段CS7全景图(受访者供图)
截至年8月31日,这条管道累计输送的天然气可替代4.86亿吨煤炭,减排二氧化碳5.19亿吨,减少了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大概测算了一下,和使用煤炭相比,我们实现的减排效果相当于减少了3亿辆小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在“十三五”期间,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供应量占中石油管网销售量的42%,占全中国表观消费量的18%。近年来国家*策鼓励天然气消费,尤其是在北方,随着“煤改气”工程的推进,冬季的用气需求陡然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这条管道就起到了一个压舱石的作用,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天然气供应。
最严格的标准挑战创纪录的工期
中哈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严格的工期限制。因为整个中亚管道项目一启动,上游的采购协议签署,下游的销售协议签署,中间留给管道建设的时间就比较有限和固定。当时从项目启动到投产一共只有28个月,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记录。可以说这条管道是创造了国际同类型跨多国的天然气管道建设速度上的记录——用28个月建成了一条跨四国的管道。
中哈天然气管道是其中最长的一段。在严格的工期下完成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就需要我们跟哈方合作伙伴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磨合,双方需要很快地去理解对方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技术标准等等。比如从技术标准来讲,中方推动的是当前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而哈方在某些方面会沿用前苏联地区的一些技术标准,这其中就会有不太一致的地方,需要大家坐下来深入沟通,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因为管道本身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以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也是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沟通起来是向着同一个方向的,也就更容易尽最大程度地去理解和支持对方的观点。
▲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的中哈方员工沟通项目建设运行。(受访者供图)
即便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管道建设也没有降低标准和要求。比如环保方面,我们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一套IMS(IntegratedManagementSystem)管理体系,经过了国际上的认证。无论是建设期还是在运行期,我们都严格遵照这个体系来保证管道建设和运行符合当地的环境法规和要求,也满足合资公司企业经营的环保理念。
管道建设期间,我们做了一系列工作,比如在投资前进行了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环节落实了环保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注意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并做好地表的恢复,同时请国际上独立的第三方监理来帮助我们落实业主的环保要求。此外,在运行期间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严密监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聘请具备资质的专业公司来处理所有的废弃物等等。所以这条管道从环境友好程度上来讲,是满足国际上最严格环境保护标准的。
90%是当地员工
尽可能地依靠当地人来进行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最大程度地促进当地就业,是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始终坚持的理念之一。从年合资公司成立以来,员工的中哈方比例一直保持在1:9左右。
随着投产设施数量不断增加,我们的员工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只有一个建设板块,到投产以后逐渐增加了运行板块,到后来压气站越来越多,沿线输气管理处越来越多,我们就逐步地需要在站上、在沿线去招聘员工。目前,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中外方员工一共有大约人,当地员工比例仍然保持在90%左右。
▲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的中哈方员工一同在站场工作。(受访者供图)
我们有很多当地员工在合资公司工作了10年以上,甚至有的是从合资公司成立到现在一直在这里工作。他们对合资公司、对这条管道有很深的感情。用他们的话来讲,他们见证了中哈双方共同努力,把这个管道从一个设想、一张图纸一步一步地建成投产,成为了中哈方员工共同经营好的一个公司、一个项目。
合资公司很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尤其是当地员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每年都会选拔一部分当地员工到中国接受培训和教育。我们有不少员工曾在中国留学,对中国文化、中国教育、中国企业都很认可,所以他们很珍惜和感激在合资公司工作的机会,对中方合作伙伴他们也很尊重,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很乐观。
在和当地员工接触的过程中我们项目人员也交了不少好朋友,我们经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几乎每天都会有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游泳这些体育活动,我们也会定期组织一些郊游,运动会等等。所以我们在那边的生活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我也经常说,阿拉木图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的中哈方员工一同庆祝妇女节。(受访者供图)
“一带一路”带来了理解和支持
在哈萨克斯坦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真实地感受到当地*府机构、民众、社会组织、媒体对这条管道的重视和认可。中哈天然气管道是两国互利合作的典范工程,对于哈萨克斯坦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从技术水平来讲,中哈天然气管道是大口径、高压力、采用非常先进的压缩机组,这个项目对哈萨克斯坦管输行业可以起到技术带动的作用。其次是解决当地的就业,当前管道项目可以为当地提供超过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在之前的建设期间,项目提供了接近0个就业岗位。此外,我们主要的采购都是在当地发生,也会在当地进行一些公益捐赠,项目每年预算中都有一定的额度投入公益,其中学校、教育、老兵协会等等,对拉动当地的经济、保障民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条管道沿线居民的天然气需求也得到了保障,比如哈国南部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管道二期工程在冬季期间使用天然气。
▲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员工疫情期间慰问哈萨克斯坦二战老兵。(受访者供图)
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就和哈萨克斯坦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一起专门参加了中哈天然气管道二期第一阶段开通仪式。也是在同一天,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带一路”倡议自此提出以后,作为驻外项目人员,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到哈萨克斯坦投资、经商、交流人员的数量和频次越来越多,双方*府和企业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对这个项目来讲,我们在推进C线建设的过程中,很明显地感受到跟当地*府以及中哈各方的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沟通更加顺畅,很多事情也更加便利了。
共患难的深厚情谊
十年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体验,是在年2月武汉暴发疫情的时候。当时哈萨克斯坦当地还没有疫情,我们当地的合作伙伴和员工听说了中国的情况之后,自发地给予我们很多的支持和鼓励。他们采购了药品、口罩等当地可以买到的防疫物资,通过我们的使领馆寄回国内驰援武汉。当地员工给我们送来他们自己画的画,画上用中文写着“支持武汉,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等等的一些鼓励的话语。当时的场景非常感人,我们当时本就心系国内和家人,得到来自当地朋友这样的支持和鼓励,内心非常温暖。
▲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抗疫宣传画(受访者供图)
我当时强烈地感觉到,这就是我们中哈管道十几年积累下来的友谊,在困难的时候,大家会从物质、精神、道义上去互相支持。后来中国的疫情逐步控制住了,哈国开始出现了疫情,我们就通过中国领事馆、通过我们合资公司,给当地捐赠医疗物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患难与共,让中哈合作产生的友谊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当地同事遇到困难时,我们中方员工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提供帮助。我们有一位当地员工,在项目上做司机,在合资公司工作了13年。年由于眼睛生病需要做手术,我们中方员工主动为他捐款,帮他找医生,从中国国内寻求一些远程的治疗支持和方案,帮助他治病。现在他的眼睛已经完全恢复了,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对我们中方员工一直非常友好,我们在工作中也经常明显能感受到他的体贴和帮助。像这样的故事,项目上还有很多,双方员工之间的友谊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走出去”的前提是尊重
这些年在海外做项目,我最深刻的感触就是要尊重对方国家的民俗习惯和法律法规,这是团队能够顺利“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前提。要保证我们的项目合法、合规、合理地去运营。
在这个基础上,要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我们到海外去开展合作项目,要考虑好我们的合作伙伴,当然也要考虑好我们自己的回报,在这个中间去找到一个平衡,把互利共赢作为我们行动的基础准则。
同时要深入地去了解、学习和掌握国际化运营的规则。国际化的运营项目会有一些国际上通行通用的基础性文件、合同和标准,但是假设要在当地国注册合资公司,合资公司要落地,这套体系是不够的,就需要中方和外方去交流和沟通,结合当地和自己企业的情况去进行修订,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被双方所接受,然后投入运行。一定不能是强推中国的标准,也不是照搬照抄国际准则,更不是绝对的从零原创,而是一个基于国际规则的双方谈判融合的过程,并且根据时间的变化不断地去完善。
另外一点就是要做好当地员工的培养和培训。我们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的哈方员工占90%,但是其实中石油很多国际项目的外方员工比例要更高,有时候甚至中方人员只有几个人,主要依靠当地的力量。我们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合作,需要充分做好当地员工的招聘、培训、培养和人才维护,这对于双方的合作体验和项目的未来长期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本次专访由中国一带一路网和中国石油报联合完成;特别鸣谢:中油国际管道公司。)
中石油在沿线国家开展油气合作项目53个,上缴税费60亿美元
请回答“一带一路”: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之都”在哪儿?
中哈天然气管道二期完工!近半哈民众将告别无天然气可用的历史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丨于慧宸 校对丨王予
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
yidaiyilu.gov.cn加入我们:hr
yidaiyilu.gov.cn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梁昊光:“一带一路”八周年,下一个发展机遇在哪?
俄媒:“一带一路”让中国与北非国家走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