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Cici行走看世界留学英伦,感受不一样
TUhjnbcbe - 2023/3/23 21:50:00

那些你梦想的,终将会朝你慢慢走来。

——题记

年10月,我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英伦留学生涯。当初之所以选择来英国留学,是因为仰慕英国高校的学术排名和享誉世界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英国这个西欧强国充满了无尽的好奇。

英国和中国有很多的不同,谨以此文纪念我短暂却极其精彩的异国岁月,日后回想起来,如果能够通过这些文章追忆起年少时在异国他乡或喜悦或难忘的瞬间,也算是值得了。

作为留学生,我将从教育、住房、工作、购物、日常生活、风俗文化六个方面切入,描述我眼中中英之间的差异。因为要分享的内容很多,所以我将分为六个部分,在每一篇文章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介绍。今天要介绍的,是我眼中不一样的中英高等教育。

因为我只在英国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对于中英之间小学和初、高中这部分的差异我虽然大体了解,但是毕竟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所以很抱歉在这篇文章中无法和大家进一步深入探讨。但是还是可以和朋友们聊聊我感受到的关于高等教育方面中英之间的区别。

幽默课堂:

老师现场表演“心脏病发作”吓坏学生

在本科阶段,我就读的学校属于中英合办,在大学,我们既有中国的老师,也有很多外教,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来自英国。所以我也有幸体验中英两国之间不同的教育体系。

在教学风格方面。我认识的绝大部分中国老师相比于英国外教要更加拘谨一些。这里指的更多是性格方面,中国老师上课的时候并不会给我们开很多玩笑,也不会做出一些搞怪的表情等,课堂氛围更加严肃。我觉得这也和中国的民族文化有关。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尊师重道。不但家长尊重老师,孩子也被教育从小尊重老师。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老师的地位和父亲是相等的重要地位。所以古代给孩子找老师,都要行拜师礼,还要磕头,仪式很隆重。现在虽然拜师礼已经不流行了,但是老师也依然是权威的象征。因此中国的大学课堂大部分都是老师一直传授知识,而学生以倾听、记笔记居多。而英国老师的课堂相对来说更加活泼一些,也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小组讨论。老师有时候会做出很夸张的动作,逗得学生哈哈大笑。我还记得本科的时候有次上课,一位来自英国50多岁的老教师在给我们描述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时,他突然躺到了地上。吓得我们不知所措。但是几秒钟后他就马上又爬了起来,笑着问我们他是不是演得很像。但是学生震惊之余反应过来后都哈哈大笑,我们开玩笑说世界欠他一个奥斯卡影帝。当然我举的例子并不代表所有的老师,我遇到的一些中国老师博学多识同时又风趣幽默。而有些英国老师也会比较沉闷,个人觉得这更多和老师的性格有关。

在研究生阶段,我遇到的老师有的很幽默,还会做出很夸张的表情。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Mark,他有一次和我们讲起很多同学觉得压力大,完不成作业时的样子:他用手挡住眼睛,仿佛快要哭出来了一样。音调也模仿着哭泣的声音说到:哦圣母玛利亚啊,求求你让我赶紧完成作业吧,如果完不成作业我会死掉的。一番举动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还有一次因为临近圣诞节,专业组织了一场联欢会,当时很多学生自愿上台表演节目。但是没想到一些老师也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其中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老师穿上了当地极具民族风情的苏格兰短裙,吹起了风笛,就像我后来去爱丁堡时在路上偶遇的吹风笛的大叔一样。但是也有一些老师会一直很严肃地讲课,所以教学风格上也确实因人而异。

在爱丁堡偶遇吹风笛的大叔。

师生关系:

如朋友般相处,可以直呼其名

在师生关系上,中国的师生关系更加“传统”一些,学生会直接称老师张老师,或者李教授等。而英国的老师都让我们直接称呼他们名字,比如他的全名是WilliamShakespeare,他就会让我们直接称呼他William。刚开始我还非常不习惯,因为这在中国相当不礼貌。但是老师会解释说这在英国是完全符合道德规范的。在师生关系上,我个人其实更偏爱英国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方式。老师和学生更像是朋友。我们不仅可以直呼对方名字,甚至在本科阶段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和英国老师一起聚餐,期间我们会畅聊中英文化差异,以及我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我和很多英国的老师都建立了宝贵的友谊,直到现在我们也会定期联系,互相在重要节假日彼此问候。当然,我遇到的很多中国老师也很棒,他们也在我当初选择留学的时候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教学思维:

学生作业被要求给院长论文“挑刺”

在读研究生之后,我能感受到的最大的差异可能要属教学思维上的差异。英国这边非常强调Critical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我们要学会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老师会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被发表出来的文章都是好文章,而我还记得上学期其中一个作业就是指出一篇论文的不足,这篇论文还是某知名大学的副院长写的。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从小到大我好像更多被要求记住老师所说的知识点,以更快的速度去掌握知识,而不需要去质疑为什么是这样,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情况。因为似乎这有这样才会以更高的效率换取更满意的分数。所以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更多是“这是...”而不是,“这为什么是....”。还有关于文献的引用,英国论文写作非常注重引用格式,稍微一点格式上的引用错误就会被认为是抄袭。每次写论文,结尾的referencelist(文献参考)真的让人伤透脑筋。中国的文献引用也非常注意格式,但是我和我身边的其他中国留学生都觉得相比于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引用方面英国要求更为严格。

哈佛文献引用格式要求。

异国同学:

很多大龄学生工作多年重返校园追梦

读研后,我还发现另一个有意思的中外差异。我们班上的外国同学普遍要比中国学生年长六到十岁甚至更多。比如我身边大部分的留学生都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或者gap一年后再选择读研。但是很少有工作了四五年甚至十几年后再来读书的。这种在中国比较少见的情况在外国同学中就比较常见,他们并不会着急拿到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尤其是高中生毕业后,选择一年的gapyear旅行,或者去其他国家实习,然后再去读大学的情况很常见。我认识的一个英国同学,他高中毕业后选择边打工边周游世界,他在英国、法国、瑞士都有过短暂的实习。两年之后,在他认为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已经比较深入后,他才进入大学读书。我们班上还有不少distantlearner(指不用来学校参加面授课程,远程线上学习)。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已不再年轻,有些甚至都已经白发苍苍。当时我还很好奇,为什么年龄这么大了还要来读书,后来在交谈后才得知,有些人是因为现在的事业遇到了瓶颈,所以选择继续深造。但是更多是出于对这个专业领域的热爱。他们在课堂上常常也是最踊跃发言、和老师互动最积极的学生。

研究生期间,我还有幸认识了很多获得全额奖学金来学习的外国同学。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他们*府每年会全额资助个想留学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府不仅会免除学费,每个月还会补贴英镑用于他们的住宿和日常开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资助人数很多,而竞争相对而言不那么激烈,我在曼大见到的几乎所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学生都是全额奖学金资助来留学的。

和哈萨克斯坦*府奖学金获得者们一起郊游。

我还认识我们专业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姐姐Mithila,她是英国外交部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Scholarship)全额资助来读书的。该项奖学金由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FCO)出资。无论是奖学金的金额,还是其声望都令该奖项在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正因为此,每年竞争极其激烈。即使在研究生毕业后,她也一直没有放弃出国留学的梦想。工作十年后,她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在行业领域内已成为了佼佼者,但是她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继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我身边绝大多数的中国同学,除了一些博士生,基本都是自费来留学的。我觉得这可能和中国近几年出国留学人数爆发式增长,因此申请全额奖学金越来越困难不无关系。

来自孟加拉国的小姐姐Mithila。

就学体验:

英国校园更“开放”,中国学费更“亲民”

关于校园环境。英国大学的教学楼有些可能会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以我所在的曼彻斯特大学举例,我们学校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曼彻斯特南部,但是却在市中心也有一些图书馆(比如JouleLibrary就在曼彻斯特很靠近市中心的位置)。而我走访过的武汉大学、清华北大、四川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等中国知名学府,无一例外都是需要刷卡或者持学生证才能进入。虽然这样也保障了安全性,易于管理,但是学校整体环境上也更加封闭。

英国的大学在校园环境上更加开放。普通的游客也可以进入学校,在学校的长椅上休息。虽然英国大学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很棒,学校风景也十分优美,但是这里的学费也及其昂贵。英国留学一年的硕士学费便宜的是2万英镑,相当于人民币18万一年;一些专业学制两年,总共需要6万英镑,相当于40万人民币。而住宿费也差不多在-英镑一个月,当然上不封顶。对比中国的高等教育,读研不仅不怎么花钱,国家每个月还有补助,真的可以说很良心了。我很多保研的同学研究生基本上可以不找家里要一分钱了。(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感谢爸爸妈妈,当初放弃保研遇上疫情,父母也一直全力支持我,他们说人生就只有一次,大胆去追求自己喜欢的道路,别让未来的自己感到遗憾。)

蓝天白云映照下的曼大,像极了童话城堡。

最近刚刚结束了论文写作,研究生紧张的学习生涯也总算告一段落了。回想起这一年,虽然遇到疫情,学校不得不取消线下课。但是这一年也认识了来自很多不同国家的同学。是和他们的交谈让我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一年在国外独特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成长就像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函数,在每一个区间,都有影响、陪伴我们的人,也是她/他们让我们成为更加温柔、善良的人。无论是和哈萨克斯坦获得*府奖学金的朋友们徒步远行;听希腊同学讲起那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波兰的朋友一起去游览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修建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孟加拉国同学一起采访来自非洲的博士朋友关于criticalthinking的看法;还有和南非好友一起分享中华传统文化;和土耳其朋友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投资自己;和伦敦朋友一起探讨中英教育制度差异;和中国朋友们一起参与由大使馆积极支持的分发免费物资的慈善活动;甚至在某个夜晚不经意散步时,都能偶然加入一场关于对各个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看法的闲聊。在研究生这一年,是遇见的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朋友,拥有的或喜悦、或触动心灵的回忆,构成了我绚烂多彩的23岁。我想,我还是会努力、步履不停地继续奔跑,一直奔跑下去。那些我向往的山川湖泊,我想看的北极星河,我愿意倾听的故事,我想遇见的人,都默默指引着我,塑造着我,引导我成为更好的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Cici行走看世界留学英伦,感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