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家》,讲述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于卫国战争期间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极端寒冷和饥饿的残酷环境下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的故事。
冲着袁泉、胡军看这部电影,被“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的经历所感动,时空交错的《黄河大合唱》太燃了,呈现影片高能时刻!
胡军饰演的冼星海,演绎了这位音乐家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更细腻的体现了什么是乡愁,什么是家国情怀。
战争年代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太穿透人心了。
感动点还在于,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当地母女产生一段美好而沉重的异国情缘,小女孩卡莉娅,等爸爸的场景让人心碎,有一幕像极了“辛德勒的名单”,抑制不住的眼泪,洗涤心灵的影片。
这么好的故事,这么丰富的素材,被错误的演员耽误。胡军没有艺术家气息,汇源果汁只是符号,反倒是哈萨克女孩的真挚情感抢戏。
马背上的国度,除了战时共产主义,再没有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可以展现吗?只记得航拍和小提琴从头响到尾,两个交响乐之外再没有音乐元素不成?
每个人的对白都能听到浓郁的棚味儿,后期制作不会让影片精良,只会体现同期录音的疲软。主人公不时冒出来的中文很让人出戏。《游牧民族》的导演肯定比本片水平高。
虽然结尾的资料感染力强,还是难以掩盖制作的粗心和随意,一位音乐家的故事不只是阁楼熬夜那么单薄……可惜了伟大的音乐家黄训。
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