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带着帐篷野营,享受自然风光是很多年轻人的首选。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流动居所,帐篷起源于原始人类寻找食物迁徙的需要,并随着战争逐步扩大影响力,甚至成为武家*权的象征,它见证了游牧民族的兴衰成败,又是人们拓野开荒的重要工具。
1.源于原始人迁徙需要
帐篷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不从事农业,他们获得食物的方法只有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人类的数量被食物供应量严格控制,而食物供应量又被大自然控制。在食物供应充足的地方,原始人可在洞穴里长期居住,而在食物缺乏地区,步行距离内的食物资源耗尽后,原始人就不得不离开营地寻找食物。在迁移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的匮乏,只拥有简单衣物和狩猎工具的原始人会就地取材,将树枝插入地里,然后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低矮的屋顶框架,再用草、树叶、芦苇、木料等搭建成他们的临时居所。这种能够撑在地上为人们遮风避雨的临时居所,可以说是帐篷的雏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的临时居所也在不断演变。先秦古籍《庄子·盗跖》中记载:“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同样意思的话在《韩非子·五蠹》中也有描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也就是说,古人为了躲避动物侵害,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出比较简陋的篷盖,以此作为自己临时居住的场所。年考古人员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期发掘中发现,木构建筑露头于第四层中部,出土的木构件总数达千余件。正与韩非子所说的“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相吻合。
对于那些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来说,帐篷无疑是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最轻便、最省事的流动居所,聪明的人们还会根据季节或环境需要来对帐篷“变身”。
北美洲高纬度地区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在极寒的莽原中,世代生存着因纽特人。生机勃勃的夏季在这里非常短暂,漫长而寒冷的冬日转瞬即到,因纽特人每年盖新房和搬家次数均为世界之最。在冬天,他们会住在保暖效果更好的雪屋中。半球形的雪屋从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锅扣于茫茫雪原,或者像一个小小的蒙古包。最大的雪屋地面直径有七八米,小的则只有两三米,一间雪屋的平均寿命在五十天左右。而到了夏天气温升高后,因纽特人则会住在由各种兽皮搭建而成的帐篷当中,其框架是许多木头组成,上面覆盖着海豹皮,底部周遭边缘用重石压牢。
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随着野牛而长途跋涉,他们使用的圆锥形帐篷一般高3米左右,直径为4米,要罩住它需要多达20张野牛皮。而住在东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以驯鹿为食,冬天他们的帐篷框架罩着兽皮,夏天则罩着桦树皮,帐篷里面一直燃着火,冬天可以抵御凛冽的寒风,夏天则能防止昆虫进入,唯一的不足是帐篷内总是烟熏火燎的。
2.古代战争中用于建造临时“城市”
由于具有轻便、实用的特性,帐篷在古代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战争中。
“幕”本是帷幄(军用帐篷)的通称。古代将帅出征时,因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便只能在野外搭起帐篷作为临时军事指挥部,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便是源于此。
古代行军扎营是分层的,外面是大营,里面是小营,主将的军营在最内部,而主将的府署常常设在帐幕内,因此称之为“幕府”。幕府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其文曰:“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如淳曰:“将军出征,行无常处,所在为治,故言‘莫府’。”幕府一开始只是出征将帅的中军帐,不是常设机构。到了汉代,外戚多以大将军、车骑将军职辅*,均设幕府,召署名人学士,与参*事。幕属虽多居武职,然军*之事,无所不预议,实开后世幕僚之绪。
幕府一词传到日本后,渐渐在古代的日本成为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府机构,这里的幕府其实与“帐篷”并无关系。武士头领通过幕府实行*治统治,又称武家*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府机构,采用类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在日本,幕府延续了年,先后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时期,直到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于天皇,幕府*治才结束。
用马匹拉着的高大军帐伴随着成吉思汗征战世界,名扬整个欧亚大陆。13世纪,欧洲一位亲眼见过成吉思汗出征时宏大场面的画家,留下了一幅“铁马金帐”油画。如今,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将其复刻为一组大型实景雕塑群,再现了成吉思汗出征时的宏大场面。“铁马金帐”是由5组石刻群体组成的行军方阵,包括一大四小共5座金帐和多个雕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最为显眼的是金光闪闪的圆顶大帐,它是蒙古戎行干戈时所用的移动宫帐,整个大帐驾于马匹木车之上,十分霸气。这5座铁马金帐分别是成吉思汗金帐、将军金帐、哈屯(夫人)金帐、黄金家族金帐以及萨满金帐。据记载,成吉思汗率军出征时常设中军大帐,载于巨车,随时号令,使于议事,决断千里。
而十四世纪崛起于中亚的帖木儿大帝,曾被西方人称为“世界的征服者”。据史书记载,在他4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帖木儿共消灭大小国家上百个,占领领土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游牧帝国。据记载,游牧出身的帖木儿拥有无比奢华的大帐篷,名叫巨型汗帐。整个大帐由12根巨柱,24根小柱支撑,这样36根柱支撑的大帐外面需要根绳索来固定;而从帐内一头走到另一头需要步。帐篷四壁挂满了无数红绸、金锦,四个角落各设一只栩栩如生的金鹰,其他陈设无不是金银宝贝。在这座巨帐里,帖木儿经常举办奢靡的宴会,用来款待各国的公使。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强大帝国,经过数代努力,奥斯曼家族拥有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而土耳其人原本是中亚的游牧民族,他们在抵达小亚细亚半岛后逐渐走向定居,不过仍保持着一些游牧民族的习惯。每当出征时,他们就会携带许多帐篷以及所需材料,一旦进行围城或者休息时,就会迅速用帐篷建造起一座临时“城市”。哪怕到了奥斯曼帝国末期,他们仍然热衷于搭建帐篷城市,曾有欧洲学者对此调侃道:“虽然衰落时期的奥斯曼帝国非常不堪,但是他们搭帐篷的技术仍然是世界一流。”
在年的维也纳之战中,欧洲人再次见识到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强大。当时参战的土耳其人接近15万,他们在抵达维也纳城后并没有着急发动进攻,而是仅用两天时间,就在维也纳城附近用帐篷搭建了一座比维也纳城还要大的城市。这座“帐篷之城”搭建完毕后,维也纳城的守军纷纷在城墙上观看土耳其人的杰作。最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帐篷之城”保持着良好的秩序,土耳其人以帐篷的大小和华丽程度来区分士兵和将领的住所。最豪华显眼的当属战役指挥官卡拉·穆斯塔法的帐篷,不仅四周悬挂着五颜六色的丝绸,地面上铺着地毯,而且帐篷中还拥有客厅、卧室、厕所以及会议厅等,其规模不亚于一座宫殿。
年9月12日,波兰雄狮索别斯基率领骑兵对包围维也纳城的土耳其人展开突袭,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无奈的卡拉·穆斯塔法只好下令撤退,由于太过仓促,4万多顶华丽的帐篷并未带走,连同其他财富都成了波兰人的战利品。
3.伴随露营进入千家万户
在美国,人们最初使用帐篷并不是为了度假,而是拓荒者居无定所时的无奈之举。住帐篷也绝非浪漫之事,而是意味着旅途中的艰苦和危险。第一批使用帐篷的是西部山区的居民、东部的拓荒者以及北部的探路者。
年5月14日,美国冒险家梅里韦瑟·路易斯和威廉·克拉克踏上了西部大冒险的旅程,成为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先驱人物,出发那一天他们带了8顶帐篷,45个大包裹和亚麻布,这次探险直到年9月23日才结束,由于出发前准备充足,探险队员全部平安返回,这也创造了人类早期探险史上的一个安全纪录。
早期的拓荒者多数是从印第安人那里获得的野外生存技能,如取火的方法、怎样获取猎物以及搭帐篷等,随后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年以后,美国东部地区凸显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点,搭帐篷露营度假才演变成一种时尚的度假方式。年的《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写道:“因工作疲惫和家庭琐事受累的成千上万男女需要夏天离开一段时间,人们需要的是户外空气,需要的是环境、职业以及活动的改变。”作者认为到欧洲旅游虽然是较好的放松方式,但昂贵的旅游费用并不是所有人能支付得起的,因此建议大家去偏远的只有马车可以到达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可以选择搭建帐篷露营。
帐篷就是这样从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露营快速发展起来的。“找一顶好的帐篷,带上齐全的装备,到森林里去,在那里待上几个星期,不要思考工作上的事情……”这样的广告宣传语,再加上漂亮的风景图片,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野外。人们非常享受住在帐篷里,用篝火做饭,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划船的生活。总的来说,通过露营聚会可以结交新朋友,参与社会活动,同时把人们从枯燥的工作和家庭琐事中解脱出来,因此有些帐篷后来成为了永久的露营地。
时至今日,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近几年帐篷在民用领域得到很好的推广,成为人们外出旅行时的“便携旅店”。帐篷样式也越来越多,可分为三角形、圆顶形、六角形、船底形、屋脊形等,驴友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地点进行不同的选择。
4.“帐篷式建筑”的诞生
在古罗马时期,人们用棉麻帐篷做成巨型体育场的外墙,间距最大可达到米,里面能容纳上万人观看角斗士的表演。到了现代,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帐篷所用的覆盖材料逐步演变,人类还发明了像蜘蛛丝一样的钢丝绳,可以架设大跨度帐篷屋顶。于是一种把帐篷和现代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新型建筑形式——帐篷式建筑便应运而生,从而创造出各种新颖独特的建筑造型。
建筑的稳固“牵手”帐篷的轻便,再加上施工速度快、日常维护费用低等优点,帐篷式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地。
来到沙特阿拉伯吉达国际机场,一座巨大的帐篷式建筑出现在眼前,好似波涛汹涌的海洋,蔚为壮观。该建筑占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也是沙特阿拉伯的地标之一。修建这座机场的主要目的,是接待每年到麦加朝拜的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机场候机大厅由10顶相连的帐篷构成,每个帐篷覆盖面积达多平方米,彰显了沙特阿拉伯特有的游牧民族风情,被誉为“沙漠上的帐篷城”。篷内各种服务设施完善,既舒适又明亮。这座国际机场能容纳10万名旅客。
海湾战争结束之后,科威特仅用50天时间就建造了一座宛如宫殿的帐篷式建筑,供召开海湾阿拉伯国家最高理事会之用。该建筑气势宏伟、布局合理,辅以古色古香的色调,显得高贵豪华。而且,建筑的主体结构分为会议大厅、宴会厅和卧室三部分,室内设备齐全先进,连防灾避难设施也全部配备。
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沙特尔可汗”是世界上最高的帐篷式建筑,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努尔苏丹。这座大帐篷高米,内部建有人造沙滩、瀑布、一座迷你高尔夫球场和植物园。一条高米、重吨的三脚桅矗立在帐篷中央,支撑起巨大的钢索网和三层透明塑料,它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张力结构建筑。“沙特尔可汗”的意思就是可汗或国王的帐篷。
帐篷式建筑的受力情况与一般建筑中的梁、拱、网架、吊索等的结构不同,它以自身显著的特点在现代建筑中独树一帜。别具匠心的建筑师不仅保留了传统帐篷的优势,还设计出全新的形式。美国一位帐篷式建筑设计师对数十种形状的帐篷进行计算机仿真之后指出,马鞍形是一种完美的造型方式,因为能使帐篷具有最大的张力。
域外来风
卡塔尔世界杯考虑搭建沙漠帐篷接待球迷
据英国《镜报》报道,卡塔尔世界杯组织者预计,在为期一个月的年世界杯期间,总共将有万人前来观赛,在客流量顶峰阶段,将有多达16万球迷需要住宿。而卡塔尔首都多哈最多只有约7万间酒店或民宿客房,余下的缺口可能要通过在沙漠中搭建帐篷解决了。
卡塔尔人口并不多,如果建酒店,赛事过后会造成大量房屋空置。尽管建造沙漠帐篷也会耗费*府不少金钱,但这远比盖酒店更加实惠高效。当地*府官员表示:“沙漠露营是卡塔尔冬季旅游的一个常见项目,卡塔尔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个计划变得可行,对于球迷来说,这样的体验也很有吸引力。”报道称,卡塔尔世界杯的组织者们希望搭建一个拥有酒吧和餐馆、娱乐设施和洗浴设施的“帐篷球迷村”,而且住宿类型有基本设置及豪华客房,可供球迷选择。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母冰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