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过《山海经》这部古书吗?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上古时代中国人所想像的外部世界的奇书,全书共三万多字,由五藏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海内经合组而成。里面记载各式各样古怪的国家和事物,例如小人国、天狗、蠃鱼、飞鱼等,而且曾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兽啸」。姑勿论《山海经》记载是否正确,也勿论其记载是否为当时人所想像或虚构出来,至少在那时候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国之外是另有世界的。
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张骞(?-前)奉汉武帝(前-前87,前-前87在位)命令,先后两次出使西域。西域有广义及狭义两个解释:广义的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直至欧洲的广大地区,狭义的西域指汉时三十六个西域国家,即今天南疆地区。张骞亲身游历不少今天位处中亚的国家,包括大宛(今塔什干附近)、康居(今塔克吉斯坦、阿塞拜强乌兹别克尔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大月氏(今帕米尔高原以西、阿富汗境内)、大夏(今印度西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附近)、条枝(今叙利亚一带)、身*(今印度)。回到中国后,张骞将自己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向汉武帝及其他官员介绍,让他们对国境以西情况有所了解。
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人对周边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实际知识,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叙利亚、印度、伊朗一带,比以往只知东北亚地区即日本和朝鲜的范围大为扩阔了。
不说不知,汉朝与罗马帝国曾有过接触,这亦源于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一条让中国人认识西方及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大道。据记载,当时来往丝路人士多者数百人,少者亦有百余人。罗马帝国就是通过来自东方的丝绸而知悉中国存在,因而称中国为「赛里斯」,而汉代就称呼罗马帝国为「黎轩」,至东汉才改称「大秦」。
在罗马人的著作中,曾这样描述他们想像的中国人形象:「红发,奇伟,寿命特长。」「视其面貌,亦诚为别世之人,不吾人共一天地者也。」汉代人则以为罗马帝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直至公元年,罗马帝国使者终于经海路来到中国,实现了两大帝国的交往。
张骞出使西域刺激了同时代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探索的好奇心,例如班超(32-)、甘英以至其他中国探险家,其中班超用了超过三十年的时间,让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重新与汉朝建立关系,后来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自汉代以后,历代都有中国人离开中国前往探索未知的世界,当中有受*府委派的,也有基于对宗教信仰的追寻。
三国时期,吴国曾派康泰、朱应出使南海的扶南等国家,扶南是当时的南海大国,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泰国、缅甸和马来半岛,后来,他们撰写《吴时外国传》及《扶南异物志》,记载南海各国风土人情的著述,可惜这两部书皆已失传。东晋时期,僧人法显(-)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即今日的印度以求佛法,期间经过摩梨帝国即今天加尔各答西南、狮子国即今天斯里兰卡。后来,从海路回国抵达山东,撰写《法显传》,讲述其此行所见所闻。唐代初年,僧人玄奘(-)只身从长安出发,往西经陆路前往印度寻佛,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
在历代探索世界的中国探险家中,郑和(-)七下西洋的经历应最为人熟悉。
据记载,郑和率领的庞大使节团,先后七次访问三十多个亚非国家,航程达十万余里,前后费时二十八年。随行的马欢撰写《瀛涯胜览》一书,详尽介绍沿途所见国家,包括暹罗国:「……之西北去二百余里,有一市镇,名上水,……此处有番人五六百家,……中国宝船到暹罗,亦用小船去做买卖。」锡兰国:「……王常差人賨宝石等物,随同回洋宝船进贡中国。」
自东方新航道开通以后,不少西方商旅及探险家纷纷前往东方,其中包括大批传教士在明代中叶至清初来到中国传教,除了宗教,他们还带来西学知识包括地理学知识,为中国人上了宝贵的地理课。明代中期,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得到广东地方*府支持,刻印《山海万舆全图》,这是后来《坤舆万国全图》的前身,是首次在中国刻印西洋式的世界地图。清代初期,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等撰写《西方要纪》,详细介绍西洋国土、风俗、人物、土产、交通等,可说是一部内容完备的西方地理教科书,增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的理解。
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人失去探索世界的动力,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慢慢落后于西方国家,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势逆转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