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张硕文龙杰
全文字数: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对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年83岁、在哈萨克斯坦汉学界创造了多项第一的汉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阐释儒家思想对中亚国家与中国交流的意义,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国该如何借鉴儒学智慧。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哈萨克斯坦第一位系统研究中国问题的女性,您是如何走上这条研究道路的?
哈菲佐娃:自年秋天开始,我的生活就与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中亚历史最悠久的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大学东方系,开始学习汉语。那一年,我19岁。
塔什干国立大学在那时还叫中亚国立大学,这所大学也是当时该地区唯一一所设有东方系及汉语言学教研室的大学。可以说,东方系是和塔什干国立大学一起成长起来的。
我的老师们大多有过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经验,他们对中国文化、历史有着深刻的研究。他们不仅教授我与中国相关的知识,还培养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爱好。尽管当时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并不好,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人民的深深尊重。
年秋天,我被派往北京大学学习。虽然当时外部环境不好,但我和中国同学依然建立起友谊,直到今天,我们还保持着“温暖的”联系。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学习用书很难买到。中文系语言班的同学吕桂珍见我经常为此烦恼,就手抄了一本《汉语语法》送给我,这件礼物现在被哈萨克斯坦国家档案馆永久收藏。
一年后,我被派到撒马尔罕的一所中学教授中文。“学生们很聪明,也十分喜欢学汉语,他们还听从我的建议订阅了中国儿童杂志《小朋友》。事实上,私人订阅中文期刊在当时的苏联地区很罕见。”
很快,时间来到年。在丈夫的建议和支持下,我决定投身科研事业。当时,我有幸到莫斯科,在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学习。我选择了一个有关哈中关系史的课题,我认为这在哈萨克斯坦是必要的。
从莫斯科回来后,我在乔坎·瓦里汗诺夫历史与民族学研究所工作,这也是当时本国唯一一所在历史科学领域领先的学术科研机构。
我最感兴趣的是哈萨克斯坦国家关系史、中国与中亚*治*策。对中国的兴趣以及对中文的掌握,能够帮助我理解分析历史事实,并由此展开对中国*治文化和中华文明特性更深层次的研究。
我是第一位系统研究中国问题的哈萨克斯坦女性、第一位在该专业及知识领域获得历史学博士的人、第一位高校汉语教研室负责人、第一位系统整理中国与中亚关系史学的哈萨克斯坦学者,我的作品在国家独立后不久就出版了。
随着哈中睦邻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两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推动了哈萨克斯坦汉学家的培养和汉学在哈发展。
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的夏日。中新社记者张硕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文化中最吸引您的理念是什么?
哈菲佐娃:我对中国文化非常尊重,不仅源于其发展成就和精神文明高度,还因为中国文化从未忽视对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中国历史发展与多民族大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壮大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孔子的哲学思想对我很有启发。我清楚记得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就是这句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的话,正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
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