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华每日电讯广西唱响新时代最炫民族团
TUhjnbcbe - 2022/10/13 20:49:00
北京治酒渣鼻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310/8733708.html

今日(9月6日),《新华社每日电讯》7版头条聚焦广西民族团结,广西12个世居民族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紧密团结在一起。全文如下——

绿城南宁,邕江湖畔,一座独具壮乡韵味的民族博物馆坐落于此。这里有铜鼓、民族纺织品等八大类别藏品,讲述着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历史根脉和文化传承。

方寸间一览千年。回望历史长河,各族人民在八桂大地创造和传承灿烂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今迈入新时代,各族人民依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梦想,凝心聚力、团结奋进。

在南宁市逸夫小学举行的“壮族三月三”校园赶圩活动暨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上,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和家长展示传统赶圩场景(年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世居民族民俗节庆“老戏新唱”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面云雷纹大铜鼓。鼓面中间的太阳纹象征着壮族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敬畏。铜鼓是壮族远古文化的象征,时至今日仍是各种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农历三月三是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广西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每年三月三期间,铜鼓擂响,山歌唱起,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在山水间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于三月三民俗的由来,可追溯至上千年前。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说,三月三祭始祖神是骆越后裔民族的标志性民俗。年,“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地方性法定节假日,每年放假两天,各地举办各种民族文化活动。这是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保障少数民族基本权利的体现,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每至三月三,广西是歌的海洋,全国山歌邀请赛、百名歌王斗歌盛会、中国—东盟青少年民族歌会……多场民族歌圩在这里上演。广西也是舞的殿堂,铜鼓舞、扁担舞、竹竿舞、芭蕉香火龙舞……民族舞蹈的魅力在这里展现。

7年多来,“壮族三月三”的品牌从无到有,民族大联欢的舞台也从乡间走向世界。广西12个世居民族联袂内蒙古、西藏、新疆、宁夏、云南、贵州等地的各民族同胞,借助这一平台共同展示各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少文化、艺术界人士曾应邀出席。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壮族三月三”活动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设置主题网页,发布活动资讯、图文视频、直播网址等,实现“一网通达”,让群众不论身处活动现场,还是通过网络“云端”,都能感受到传统民族节日的浓厚氛围。

人们在重拾民族传统文化记忆的同时,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也在不断提升。“通过网络直播,全国人民都可以了解到广西的民族服饰、饮食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能够更好地传承壮乡文化。”来自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的秦文霞说。

如今“壮族三月三”已经成为广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的民族宗教*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成就的重要符号。在“壮族三月三”的带动下,广西各族群众欢乐的歌儿越唱越甜,幸福的日子越过越美。在素有“百节之乡”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年四季节庆不断,红瑶妇女跳着长发舞、唱着敬酒歌,迎接海内外游客。曾经的穷乡僻壤,因为民族传统文化日渐发光,成为面向世界的文化旅游胜地。

参观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参观壮族织锦机(年10月4日)。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广西民族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台古老的竹笼织机,古人用木棍、竹子搭起织机,用它织出千变万化的美丽图案。千百年来,一针一线间,织机织就霓裳羽衣的同时,也搭建起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四大名锦”之中,壮锦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纺线、染色、浆线、卷纱……织锦技艺早在年就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厚实耐用,壮锦常用做被面、衣裙、背包、台布等,在传统壮族婚姻嫁娶中是必需品。从传统手工艺走向现代纺织艺术,壮锦技艺不断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妇女增收致富。

著名的壮锦大师谭湘光是广西宾阳人,织锦40余年,其设计的手工壮锦系列产品曾多次在海外展出。

谭湘光带出的徒弟范丽华进一步传承衣钵,将壮锦大量运用于包包、饰品、文件袋等现代化文创产品上,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销量节节攀升。壮锦的美,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让她无比开心。“我的目标是带着壮锦走出广西,走出国门,让更多人知道它。”范丽华说。

让古典艺术跟随社会潮流流行起来,是广西许多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发展之路。中越边境靖西市新靖镇,鹅泉水蜿蜒流过旧州古镇,这里的人们自古以山歌传情,以绣球定情。随着时代变迁,绣球逐渐发展为民族手工艺品,被当地保护和传承下来。

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90后”“壮锦女孩”范丽华整理作品《锦衣华服》壮锦嫁衣准备展出(年5月19日)。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旧州古镇有上千年的历史,制作绣球的民俗工艺也持续了上千年。在旧州,从七八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会穿针引线做绣球。直至现在镇上不少人仍从事绣球行业,还有一些老艺人因为技术精湛而获得“中华巧女”的称号。如今村民年产绣球50多万只,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海外,产值千万元左右。

乘着传统民族文化走俏的东风,广西各地将非遗名品、乡土美食等特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经过全新的包装打造,推向世界的舞台。粗犷宏伟的左江花山岩画、制作精巧的钦州坭兴陶、风格独特的三江农民画、桂林画扇以及各种雕塑、剪纸、藤编、竹编……各族群众源远流长的技艺、善于创造的勤劳和智慧,被越来越多人发现和敬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歌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更是为中外民歌的挖掘、整理、创作与展示搭建了一个绚丽的舞台,使不少濒临失传的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宝贵艺术遗产得以流传,“侗族大歌”、龙州女子天琴等先后被挖掘并成功推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让各族人民的心走得更近。

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会场,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在跳竹竿舞(4月14日)。新华社记者杨驰/摄

民族团结共赴新征程

广西少数民族人口.8万,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这样一个多民族人口聚居地,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样文化交流互鉴、求同存异。一个家庭多个民族的故事在广西比比皆是。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龙凤村金鸡屯,居住着壮、汉、仫佬、苗、瑶、侗、京等7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30%,其他民族占70%。村民们讲壮话、仫佬话、侗话等11种方言,70余户多名村民世代和睦。

一张餐桌上,壮族的糍粑、粽子,仫佬族的冷食、白汆……几个民族口味菜肴融合在一起,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金鸡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谁家有红白事,全村每家都要有人到场帮忙,大家共同分担劳动。“住在一个屯,就是一家人!”村民何明星说。

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居住着汉、壮、回、维吾尔、苗、瑶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在这里,民族团结和谐一家的景象处处可见,社区居民一同组织开展少数民族运动会、组织“百家宴”……每逢节日,身穿民族服饰的群众都会伴着音乐在社区载歌载舞。

来自新疆和田的买吐送·玉送在社区生活了20多年。他说,社区举办的民族节日活动不仅让他感到家的温暖,还让他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拉近同社区其他居民的距离。“每年都有很多居民和我们一起过节,虽然远离家乡,但还是很热闹,大家就像一家人。”

“刚到社区时,我们很多人不太会讲普通话,交流不便直接影响工作生活。”买吐送·玉送说,社区了解到大家需求后,组织开展培训,同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打造“社校联盟”品牌,把大学生志愿者引入双语培训课堂。

年,社区在南宁火车站附近建成少数民族创业街,共设立13个铺面,圆了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开店的梦想。买吐送·玉送有了自己的创业门店。如今,他白天售卖新疆核桃、大枣、葡萄干等特产,晚上卖烧烤,“我想把生意做大,再开一家新疆面馆。”

“各民族同胞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像一家人一样。”社区*委书记谢华娟说,社区还创建了“民族之家”,设置有“民族团结宣传长廊”“民族团结巷”“双语培训室”等功能区,在语言培训、劳动就业、住房、子女上学、矛盾调解等方面为居民提供服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八桂大地各族人民正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报纸版面截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华每日电讯广西唱响新时代最炫民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