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中亚五国之一,它连接欧亚大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他的东部紧邻我国的新疆。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天山山系是哈国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的界山,山峰常年被积雪所覆盖。
在古老的斯拉夫语中,将“哈萨克”一词释义为“游牧战神”。原因在于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有多达三分之一的草原,在古代,许多以放牧为生的部落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辽阔草原上,过着随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这些部落骁勇善战,为保卫哈萨克疆土、繁荣哈萨克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现代哈萨克人的祖先。
我将分为四个时期介绍这个有着古老文化传承的年轻国家。
古代部落联盟时期
哈萨克斯坦历史悠久,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公元前年,生活在哈萨克斯坦辖区的古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并掌握了比较高超的建筑技艺。青铜器时代之后直至公元8世纪,哈萨克斯坦辖区开始出现游牧民族组成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这一时期出现的“乌孙国”、“大月氏”、“西突厥汗国”等国家,在中国史书上均有记载。
公元6世纪,匈奴人建立的西突厥汗国入侵,征服了乌孙国和乌果尔部落,版图囊括了如今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地区。渐渐地,哈萨克本地的塞种人和月氏人与突厥人杂居通婚,突厥语成为主要语言。
当时的哈萨克人多采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少部分牧民开始定居并发展起农业。
哈萨克汗国时代
公元8世纪,日益衰败的突厥汗国被突骑施*权取代。此后,哈萨克斯坦辖区被多民族国家交替主宰。统治权依次被葛逻禄部落、喀喇汗王朝、奥古兹国、钦察人、卡拉契丹(即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西辽)等国家掌控。其间,阿拉伯人入侵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带来了伊斯兰教并广为传播。
到了公元1世纪,为争夺统治权,哈萨克草原上的多个部落联盟展开激烈内斗。内斗使他们无暇他顾,被雄起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一举征服。后来,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哈萨克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统治着大多数哈萨克部落。
15世纪中期,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建立了哈萨克汗国,首次将“哈萨克”作为国家名称。经过数年战争,哈萨克汗国的版图不断扩大,统一了哈萨克斯坦,使社会、经济、文化达到空前繁荣状态。
在哈萨克汗国建国的同一时期,紧邻哈萨克汗国的俄罗斯人和准噶尔部落开始崛起。自18世纪20年代起,他们对哈萨克汗国展开绵延不断的侵扰。在哈萨克人民的奋勇反抗和中国清朝*府的围剿下,准噶尔部落被平定。
和准噶尔部落正面开战的入侵方式相比,俄罗斯入侵方式是步步蚕食,一点一点占领土地,培植亲俄派人员充任汗国要职。对坚决不受胁迫的地区首领,俄罗斯人用强大的火器装备使其屈从。军事进攻加上*治诱迫,到年,哈萨克汗国完全被俄国征服,沦为俄国殖民地。
沙俄统治时期
在完全吞并哈萨克领土后,俄国用总督统治取代了哈萨克土地上的封汗制度,实行俄国法律并创立警察制度,由俄国*府任命*要部门官员。大批俄罗斯人从本土迁往哈萨克斯坦定居,参与当地建设,陆续建立起采矿、煤炭、石油、黄金等工业部门,开采出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俄国。
哈萨克斯坦本土居民除了缴纳繁重的赋税、充任低廉劳工外,还必须无偿为沙俄军队服劳役。俄国严苛的殖民统治手段激发了哈萨克人民的强烈不满。
从19世纪0年代起,哈萨克各地区不断爆发反抗沙俄*权的人民起义。但这些起义均以惨败告终。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哈萨克苏维埃*权占据了优势。年,哈萨克斯坦成为隶属于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年,在俄罗斯联邦对中亚重新划界后,哈萨克斯坦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在年退出俄罗斯联邦,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加入苏联。
独立主权国家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哈萨克创痕累累,国民经济岌岌可危,百业待兴。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带动了哈萨克制造业及轻工业的发展。此后,哈萨克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国民文化素质教育得到广泛普及,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年12月26日,随着苏联的解体,哈萨克改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为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
浓浓的草原风情
由于哈萨克斯坦国土有辽阔的草原,所以来到哈萨克斯坦,会体味到浓浓的草原风情,感受到哈萨克斯坦人民的智慧和热情。
哈萨克斯坦毗邻中国新疆,饮食习惯和新疆颇有类似之处,喜食肉类,少进蔬菜,奶产品十分丰富。
哈萨克斯坦人大都来自草原民族,生性热情好客,对于远方来客,无论交情深浅,总是极尽所能地热情招待。羊肉是哈萨克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主菜之一。
宴客时,主人往往会将羊头摆在筵席的首要位置,表示自己对客人的重视。开宴时,若客人将自己盘中的羊肉奉请给女主人,会大大增添席上的欢乐气氛。原来,在哈萨克斯坦人的习俗中,这样的行为代表了客人对主人的尊重。
在席上,除了奶皮子、奶疙瘩、奶茶等各种奶制品外,还会见到一种特殊的食品——金特。金特的做法很考究,用鲜嫩的幼年牲畜肉拌以奶油为馅,裹入滑润筋道的马肠内,再以高汤烹煮。出锅后的金特外表油亮润泽,奶香肉香四溢,一口咬下,别有一番鲜美滋味。
如果运气好的话,在哈萨克部分地区,还会享受到“全马宴”的礼遇。不过,纤维粗糙、略带腥味的口感,使初尝马肉的人往往难以接受。
哈萨克人对蔬菜的加工很简单。菜品以黄瓜、茄子、西葫芦、洋葱头、卷心菜为主,烹调时放入大量胡椒和番茄酱,口味厚重,咸、酸、辣、甜俱全。
哈萨克的面食颇具特色。除熟知的馕饼之外,一道名为“萨姆沙”的面点也十分美味。面饼通常为三角形状,外皮金黄酥脆,馅由肉末洋葱制成,有时还会加入豌豆、马铃薯调味,一口咬下,齿颊留香,让吃客们百尝不厌。
古代的哈萨克人过着四处流浪的游牧生活,所穿服饰大都“就地取材”,用牲畜皮毛制成。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男女分工不同,所穿的服饰差别也很大。男子服饰宽大朴素,便于骑马放牧,颜色多为蓝、金、白三色搭配,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上分外醒目。男子服饰虽然简朴,配饰却分外抢眼。几乎每位草原男儿都扎有一条华丽亮眼的腰带。
烈日下,腰带上镶嵌的各色宝石熠熠生辉。哈萨克女子服饰以长裙为主,但样式、颜色、图案、配饰千差万别,花样百出。
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洋溢着现代化大都市的繁盛气息。不过,和全球大多首都城市不同的是,环绕在阿斯塔纳周边的,不是众星拱月般的经济次发达城市,而是一望无际,面积达上千平方千米的空旷草原。
绿色故都——苹果城阿拉木图
阿拉木图在年到年之间曾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临近中国新疆天山山脉,溪流众多,土壤肥沃,农耕业非常发达。这里出产的苹果个头硕大,口感清甜,产量和质量均位居哈国首位。在哈萨克语中,“阿拉木图”的意思即为“盛产苹果的地方”,使它“苹果之城”的美誉更加实至名归。
在古代,阿拉木图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繁荣欧亚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今,它在国际社会仍然拥有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年,它被授予“独联体文化之都”的称号。
冼星海大街:中哈友谊的见证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友谊源远流长。在哈萨克斯坦,象征中哈友谊的景点有许多,位于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街即其中一例。
年,中国著名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冼星海离开莫斯科,到达阿拉木图居住下来。在客居异国的岁月里,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深受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爱戴和照顾。他孜孜不倦,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还改编了很多哈萨克民歌,比较著名的有哈萨克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5年,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为了纪念这位作曲家,阿拉木图人民将原名为“弗拉基米尔”的街道改为“冼星海大街”。
同时,他们在冼星海大街和加加林大街的交会处树立起荷花形状的冼星海纪念碑,碑文采用中、哈、俄三国文字,铭记了这位作曲家的生平,凝结着哈萨克斯坦人民对其浓浓的哀思和敬佩。
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年,在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推动下,哈萨克斯坦第四所孔子学院落户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成立进一步深化了中哈友谊,为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美丽的恰伦大峡谷
在中哈边境,连接中国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广袤草原间,静卧着一座千年古峡谷,名为“恰伦”。经考证,恰伦大峡谷形成于新生代中的古近纪,是水流的切割冲刷在地表留下的深深褶皱。远远望去,恰伦大峡谷狭长深邃,如同造物主在草原上不经意撕开的不规则裂缝。
它风貌多变,景色奇幽,和闻名世界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各擅胜场,难分高下。
中亚最大的清真寺
阿斯塔纳城是世界知名的现代化都市,建筑形态新潮前卫,千奇百怪。在鳞次栉比的摩登建筑中,一座宏伟壮观的传统建筑分外抢眼。它就是建于21世纪初的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它可容纳将近1万人同时做礼拜,是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最大的清真寺。
第二导师”阿尔·法拉比
在阿拉木图,有一个名人不可不提,其中一条大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阿尔·法拉比大街。
阿尔·法拉比天资聪颖,精通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在逻辑学和哲学上有非凡的天分,对数学、医学、*治学、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创建了伊斯兰*治哲学,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纂、注释做出很大贡献,是公认的伊斯兰学术传统中的“逻辑学之父”。从公元10世纪起,阿尔·法拉比被东西方学者公认为继“第一导师”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二导师”。
“诗圣”阿拜
阿拜,全名阿拜·伊布拉希姆·库南巴耶夫,生于19世纪中叶,素有哈萨克斯坦“诗圣”之称。他的思想广博渊深,见解精到独特,作品囊括了*治、文化、经济、风土人情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代代哈萨克人的精神明灯。阿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伟大的民族情操,使他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受到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