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就文博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建议。
王春法表示,人才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确保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战略性资源。当前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实践人才,但人才缺口巨大,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人才培养成为制约文博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据王春法分析,博物馆人才需求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我国博物馆行业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人才供给相对明显不足;
二是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博实际脱节,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三是国家大型文博机构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具有独特优势,但限于体制无从着力。
为此,他建议在深入研究总结文博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国家大馆建立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文博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并有针对性提出“探索建立高层次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完善文博学科体系”和“营造文博专业人才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三项举措。
面对文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断层的现状,王春法还建议文博领域率先尝试实施延迟退休*策,以盘活博物馆人才队伍存量,推动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他认为,应抓紧在文博机构实行延迟退休*策,加大延迟退休激励力度,为延迟退休人才创造更好的*策和工作环境。
马萧林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员作用《唐宫夜宴》火了,河南博物院热了,陈列在展柜中的文物“活”了,而全国*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也更忙了。
3月1日,即将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马萧林依然忙得如脚踩“风火轮”,“《唐宫夜宴》出圈,是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展示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好机会。今年正好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周年,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叠加期,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传播到社会公众心中,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再忙再累都是值得的。”
在河南文博界工作近30年的马萧林,一直深耕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事业,守护着文博人的初心。在他看来,博物馆典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社会职能的发挥,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转化和发展,博物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把互联网的新技术与博物院的老‘古董’充分结合起来,让文物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跨越时空限制,更深入广泛地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潮’起来。”马萧林说,河南博物院也一直在努力尝试:积极打造融媒体平台,推出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与央视《国家宝藏》栏目联合推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开发文创产品,与40余家文创企业签订授权协议,研发多款文创产品……
作为全国*协委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是马萧林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