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的北语故事17人生第一次ldqu
TUhjnbcbe - 2021/2/10 14:25:00

作者:李贵成,

北京语言大学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生,现为湖北文理学院讲师、体育学院团委书记。

我一直以为,能到北语读书,纯属“侥幸”。

那是高二暑假的一个酷热午后,我沿学院路从农大逛到北大、清华,像今天的许多考生一样,试图从这些名校里找寻高考目标。驻足于未名湖畔,我仰头看对岸并不雄伟的博雅塔,想到的却是历届高考状元们的豪言壮语。明晃晃的阳光刺疼了我的双眼,转过身去,这里终究是“别人的大学”。清华以理工科见长,校园风光不似北大那样柔美,却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多了几分温婉。人行道上有来去匆匆的学生,标准的学霸表情,清一色的眼镜和自行车。我小心翼翼地穿行在这座精英荟萃的校园,像是小户人家的孩子闯入了富人区的豪宅。从南门进入北语的时候,天色已晚。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漫无目的地行走。北京是真的大,北语是真的小。唯一的主干道,繁茂的梧桐树,不同肤色的留学生,校园广播里舒缓的音乐……这里的一切竟让我莫名感到亲切,如同你遇到一个人,并没有多少话,心里却笃定,就是她了。

最后一年高考复习的时候,班主任为了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家在上交英语答题卡时,附上自己的目标学校。我至今仍然记得每一次在纸上写“我要考上北语”时的心情,仿佛在写一封封无人应答的“情书”,欢喜而忐忑。结果,事与愿违,我去了天津师大。

天津毗邻北京,我还是要去北语的。这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终于等到大四,考研时我的室友们纷纷报考南开、复旦、南京等知名高校,而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北语,不是、又何妨?我喜欢就好。考研分数出来的时候,正值年后,冬去春来。我却没有等来属于我的春天。英语没过线!结果虽意外,也无可奈何。转身投入社会熔炉,开始寄情朝九晚五的工作。幸运的是,我遇到一个好上司,后来成了好朋友。

渐渐从失意中走出,我开始试着接纳职场为我打开的另一片天地。原本趋于平静的生活突然起了波澜,因一个区号为“”的电话。“请问是xxx同学吗?经学校决定,你破格进入面试……”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只听见“破格”两个字便激动不已,我居然被破格了?人生第一次!匆忙收拾行李,一路向北。

北京的三月万物复苏,花红柳绿。我带着“劫后余生”的心情来参加复试,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凛然。英语口语复试,一进考场就懵。五分钟内看完A4纸上的大段文章,然后凭记忆回答考官提问。三个问题,我只是不管不顾地开口答,并不知道自己在答什么。待回过神来,口试已经结束了。

专业面试的那天中午,我坐在教四一楼的某间教室休息。窗外是来园的“曲水流觞”,小巧而精致。偶然瞥见一位戴着帽子的老人,侧脸神似张艺谋,想仔细看,老人已走出了视线。再见时,他竟以主考官的身份坐在我的对面,笑眯眯地望着我,轻声说不要紧张。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传说中的梁晓声老师!

我在本科期间学习世界史专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理解并不十分透彻。和众多跨专业的考生一样,我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不起检验。梁晓声老师告诫我要在中文系学到评论的本领;张冠夫老师启发我要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杜道明老师则引导我要提升审美与表达能力。这次面试开启了我对文学的探索与发现之旅,也成全了我对北语多年的“痴情”。据说,由于2年考生上线人数过少,我的专业课分数排名靠前才有机会被“破格录取”,成为一名幸运的北语人。

2年9月6日,我带着两大包行李住进北语,周围是各种肤色的同学,恍惚中感觉来到国外某个大学。在超市买东西认识了哈萨克斯坦的yana,肤白貌美,我两眼放光却无法用英语精准地表达对她的赞美;主楼机房遇到正在读研一的珊檀,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国际教育专业,居然是德国人,Constance本科毕业;面目清秀的岩崎元地,来自日本奈良,温文尔雅,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北语得天独厚的外语环境,在我进校第一天就展现无遗,“小联合国”果然名不虚传。

在现当代文学专业师生见面会上,我们见到了从哈佛读博后回来的李玲老师(我的导师),西点军校任教回来的李春雨老师,温柔大方的李东芳老师,气质如兰的赵冬梅老师,个性十足的路文彬老师,风度翩翩的张冠夫老师,率性洒脱的张强老师,当然还有慈祥可爱的梁晓声老师。这些老师敬业而专业,是我们学习与生活的领路人。

文学类的课程总是充斥着思辨的张力与情感的纠结。我们常常因为某一部作品产生激烈的争论,在对话中碰撞思维的火花;也曾在读者与作者的身份中间来回切换,偶尔玩票一把虐心言情创作;还会在价值观与现实世界产生冲突时难以抉择,困惑于安身立命与坚守理想的艰难。所幸,一路有师友、同窗的陪伴扶持,前行的道路才不致孤冷清绝。

段江丽老师的小说理论课

梁晓声老师是北语的“明星”人物,常被中文系的学生追着要签名。2年9月30日晚上,我们现当代的六名学生首次与梁老师面对面,聆听他老人家对文学与创作的看法。虽对梁老师严谨的创作态度早有耳闻,当他拿出《北方的森林》手稿时,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厚厚的一叠稿纸用夹子整齐地夹住,每一页纸上的文字都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涂抹的痕迹。原来,他总是把小方格减下来贴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从不在稿子上随意涂改。梁老师有严重的颈椎病,长期的伏案劳作,也是一项不轻的体力活。在这样严谨认真的老人面前我们是何等惭愧,相比之下,年轻的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实在太微不足道。

梁老师签名中

听路文彬老师讲课总会心虚而没有底气,通常是一堂课下来仿佛经历了一次探险,紧张而又兴奋。他对“历史感”“命运感”“虚构与纪实”“暴发户的迷失”……每一个关键词的解说都充满着“遗世而独立”的气质。也许,他在阐释《海上钢琴师》的同时已经把的坚持升华为自己的坚持。路老师算得上北语最有个性的老师之一,他的孤独与骄傲,成为北语现当代文学一道独有的风景。

早在天津读书时,就听文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过北语李玲。冥冥之中似有安排,有幸跟随于她,成为师生,亦是缘分。导师在北语拥有一批“粉丝”,学术上严肃认真,生活中善良随和。从进入北语到毕业工作,多年来,导师一直对我关爱有加、有求必应,鼓励我追逐梦想、坚持读书。点滴恩情,我都铭记于心。

我与导师李玲老师

北语虽小,五脏俱全。长期生活在北语,你一定会“不知今夕何年”。站在二号楼的某间宿舍俯瞰校园,梧桐大道上的叶子绿了又黄,牡丹园的花朵开了又谢,柿子林的果子熟了又落……三年倏忽而过,你尝试了食堂每个窗口的菜肴,摸清了图书馆每一层藏书的格局,点播了校园网的每一部经典剧作,提交了论文答辩需要的每一份材料,却发现还有枕石园的传说没来得及去考证,毕业已在眼前……

我们的毕业照

再回首,恍然如梦。北语自由而多元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师生沉醉其中。她不问你自何处而来,不论你有何种品性,只管把自信、独立、平等、包容等元素渗透进你的血液,根植于你的内心,教会你在纷繁的人世倾听自我的心声,不媚俗,不自欺,不盲从。

也许是“宇宙中心”的优越位置,也许是“小联合国”的美好声誉,也许是情深似海的师长同窗,也许是久吃不厌的食堂小吃,也许是“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家国情怀……总有一种理由,让你对北语念念不忘。

一朝北语人,一生北语情。

为热烈庆祝北京语言大学建校55周年,让所有关心北语建设发展的朋友们重拾记忆,诉说与北语的故事,抒发对北语的情感,表达对北语的祝福,北京语言大学*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诚邀校内外北语人撰写“我的北语故事”,为北语55岁生日献上一份贺礼。

联系人:咸俞灵

联系/

电子邮箱:news

blcu.edu.c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北语故事17人生第一次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