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节奏又快走到了尾声。
节气小雪把秋天的暖意赶的一干二净,最不喜欢的冬天,一年尽头的冬天还是来了。
这两个月只读了3本书,几乎是完全没有什么进展的2个月,生活有时候会陷入无序之中。
这几个月来,我一直试图把自己摆到过去的节奏里,稍有偏离轨道就会谴责自己,大脑会时常提醒我那个是好的,现在是不对的。后来想明白其实从来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我没有调整新的节奏来适应当下。
周末看韩剧《今生第一次》,男主厌倦了无聊的相亲,而女主想在30岁这个年纪拥有属于自己的落脚地,2人在没有产生爱情的情况下结了婚。并不是建立在对方的爱上,只是因为相处的自在,生活的各方面刚刚都合适才结的婚,在这个把恋爱和结婚划分的非常清楚的世界里,这样的婚姻是否也是一种好的方式呢?
仔细想想结婚这件事,也许是人生最大的*注了。所以比起爱情里浪漫的热烈的火花,更应该想清楚的是未来漫长的人生里到底需要一个怎么样的人来陪伴自己?在充满变数的,细碎的生活里,能不能始终相互尊重,能不能一起成长,一起抵御生活的浪头,这些比会不会说浪漫的情话,玩浪漫的技巧来得重要的多。
虽然这几个月读的不多,但读书总结还是不能停滞,写字这件事是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的。
蛤蟆医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
★★★★★
蛤蟆先生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于是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开始了一段有意思的咨询。
从抑郁的原因入手,苍鹭一步步鼓励蛤蟆先生正视过往的经历,理解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他提出了人生有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儿童是沉浸过去,父母是挑剔他人,而只有在成人状态里,我们才能掌控自己。
蛤蟆先生最终从依赖、对抗依赖走向了自我独立的状态,他学会了相信自己,也信任他人。
在读的过程中,蛤蟆先生的某些经历和我很相似,苍鹭对他的引导就像是作者对读者的引导,他告诉我们,人生的剧本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自己,我们始终有选择,有能力去改变。读完之后,对自己的信心又多了一点。
失落的卫星
刘子超
★★★★
作者九年间数次深入中亚腹地,探索在苏联大国解体后的五个国家的奥秘。他形容中亚像是一颗卫星,徘徊在不同文明与势力之间,校正着自己的方位。
吉尔吉斯斯坦的天山山脉,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乌兹别克斯坦消失的咸海,难以进入的土库曼斯坦,以及拥有核试验场遗迹的哈萨克斯坦,中亚之行充满意外和惊喜,在探索的旅途中所有历史中的琐碎,是作者追求的一点自由。
追寻玄奘大师的行径,找寻每座旧城的遗迹,探索每个处于全球化边缘的国家变化,感谢作者为身在隔壁的我们创造了想象的地图。
江城
彼得·海斯勒
★★★★
“我的寓所里有2张桌子,一张用来学习中文,另一张用来写作:一张是何伟的,而另一张属于彼得海斯勒。他们从不碰面。”
一个是美国的彼得海斯勒,一个是中国的何伟,不论哪一个身份,这个27岁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中国,落地涪陵2年,对这片土地都有十足的真诚。
《江城》是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到涪陵教书时所作,在这里互联网还很落后,每月一千的月薪也完全足够,于是观察和记录这座小城成为了他教书以外的全部重心。
作为一个外来者,他用新奇的目光观察周边的环境、人、文化。他看到了学校教育的刻板,复杂的*治利益,男性主导的文化,封闭的集体主义等等,也记录下四季里的乌江,山坡上的田台,棒棒军,淳朴的当地人以及他可爱的学生们。
因为身份的特殊,作者经历了更为辛苦的生活过程,他提到作为异国人,总是成为注目的焦点,有时候需要像个小丑一样通过哗众取宠来取乐人们,以此博得好感。尽管如此,这座长江边上小城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样,依然让作者深深着迷。2年后他离开江城,重回长江之上,带着中国名字“何伟”开始了寻路中国之旅。
今年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很多意料不及的变化,蛋壳公寓的暴雷再次压倒了这一年熬得很辛苦的年轻人,比起以往,我们需要更灵活更理智更有耐心,才有可能在这些动荡里不被击倒。
希望今年冬天能好一点,在艰难的时候,我们仍能获得信任的人的帮助,收到陌生人的善意,然后顺利的熬过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