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隋朝末年的凉州胡人
北朝至隋朝末年,由于各朝皇室家族都与周边少数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他们对于周边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种包容的态度,这就使得这一时期有大量的西域胡人进入中原。这里所说的西域胡人,主要是指西北地区各民族,主要包括塔里木河流域于阗、龟兹、疏勒、鄯善等国,以及中亚的“昭武九姓”粟特人和来自西亚的波斯人等。
到了隋朝时期,西北成为胡、汉各族杂居之地。而凉州(当时指武威郡)是当时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也是河西地区的中心区域,自然也就成为了胡人们的首选居住地之一。当时,凉州的胡人占凉州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唐代诗人岑参笔下就有好多提及凉州胡人的诗句,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等。
李轨:出自凉州本地的汉族豪门
李轨,字处则,凉州姑臧人(今甘肃武威人)。本文作者查询了相关资料,认为李轨家族很有可能就是陇西李氏的姑臧系,再加上唐高祖李渊与李轨往来的书信中称其为从弟(堂弟),更加增强了这个观点的可能性。但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只能推测李轨家族很有可能是陇西李氏的姑臧系,不能肯定!因为陇西李氏姑臧系自始祖李承(十六国西凉开国国君李暠的曾孙)开始,到了李承四世孙李君绚以后,有关陇西李氏姑臧系的相关资料已经变得很少,李轨是否是陇西李氏姑臧系子孙已无从查阅。
李轨家族是凉州(此时仅指武威郡)本地的名门豪族,家族十分富有,在西北地区根基深厚。李轨为人足智多谋,为人又急公好义,在遇到荒年时,还会出钱出粮来赈济贫苦百姓,所以在凉州(此时凉州为狭义凉州,仅指武威郡)当地威望很高。隋朝大业年间,李轨在凉州鹰扬府担任掌管兵器的官员。正所谓“既有钱,又有权”,说的就是李轨这样的人。
安修仁:出自武威郡胡人豪门,名将安兴贵之弟
《魏书》、《北史》、《隋书》中对“昭武九姓”粟特人有记载:粟特人的祖先为月氏人,原居住在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后来因为被匈奴人击败,向西迁往中亚河中地区(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粟特人西迁后,各庶系(嫡长子以外的支系)独立称王,逐渐形成了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国),因为他们均出自昭武姓氏,所以被统称为“昭武九姓”粟特人。
北朝至隋朝时期,有许多西域胡人商人、使者经常频繁往来于中原,其中就包括昭武九姓粟特人。到了隋朝时期,许多昭武九姓粟特人在武威定居或者做官,势力很大。当时,昭武九姓中的安姓(国)在武威势力最大,好多人都在武威或者其他中原地区做官,是武威郡最大的豪族之一。安修仁就出自昭武九姓中的安姓(国),经过他父辈们多年的积累,他们家族已经成为可以跟李轨家族相媲美的武威地方豪族。安修仁的父亲安罗曾在石州(山西吕梁市离石区)担任过刺史,哥哥安兴贵在长安也混得风生水起,安修仁是武威郡本地常住胡人们的代表,在胡人中威望很高。
李轨起兵,建立凉国,胡人立大功
隋大业十三年(年),枭雄薛举在金城郡(今兰州)起兵,建立西秦割据政权,很快占领了六盘山以西的广大地区。针对这个突发事件,凉州当地名人李轨、梁硕、安修仁等人聚在一起商议认为:“薛举为人残暴凶狠,不久便会派兵来侵扰武威,而武威郡的各级官员都是软弱之辈,不足以成大事。现在大家应该团结起来,控制河西地区,之后再做打算”。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立刻起兵,但当时没有人敢当起兵首领。这是有人说:“我听谶书说,姓李的人将来会成为皇帝,如今李轨这么贤能,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大家共同推选李轨为首领,并跪拜听命于他。
当天夜里,安修仁按照李轨安排,在夜间率领胡人骑兵进入凉州内城,然后摇旗呐喊制造混乱,李轨乘机带人逮捕了凉州的郡丞和守城将军。李轨顺利起兵后,自称河西大凉王并册封了官员,其中册封梁硕为吏部尚书,安修仁为户部尚书。李轨之所以能够起兵成功,安修仁和他的胡人部下起了很大的作用,《新唐书》里对该情况记载如下:
“修仁夜率诸胡入内苑城,建旗大呼,轨集众应之……遂自称河西大凉王,署官属”
不久,西秦霸王薛举果然派遣部将来攻打凉州,李轨派遣部下李赟率军迎战。李赟在昌松(武威南)大败薛举军队,杀敌两千多人,剩余全被俘虏,极大地打击了薛举的嚣张气焰。之后,李轨又派兵攻占了张掖郡、敦煌郡、西平郡(即鄯州,今西宁市)、枹罕郡(即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郡,将河西地区几乎全部占领,成为真正的“凉王”。之后不久,李轨对外开始自称“大凉皇帝”。
胡人势力在大凉政权中的地位
因为当时凉州是胡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所以在李轨大凉国内部逐渐形成了以吏部尚书梁硕为首的汉族阵营和以户部尚书安修仁为首的胡人阵营。梁硕善于谋略,也很有能力,因此大家都很敬畏他,李轨也把他视为自己的智囊。梁硕看到凉州的胡人势力越来越庞大,就多次劝谏李轨应该对胡人多加防备。因为这件事,使得梁硕与安修仁的关系破裂,成为冤家对头。《新唐书》里对该情况记载如下:
“硕有算略,众惮之,尝见故西域胡种族盛,劝轨备之,因与户部尚书安修仁交怨”
后来,因为梁硕得罪了李轨的的儿子李仲琰,于是安修仁与李仲琰共同在李轨面前诬陷梁硕。最终,梁硕被李轨毒杀。此后,凉州以安修仁为首的胡人势力愈加强大。
李渊灭李轨,胡人立大功
由于李轨听信谗言,不经过详细调查就毒杀了梁硕,再加上李轨缺乏大局观念,不具备治国才略,使得跟随李轨起兵的人们渐渐都对李轨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不久,大唐政权的李渊给李轨写信,劝其归降大唐,但被李轨委婉拒绝。因为李轨已经完全占据河西,又跟周边邻居吐谷浑、突厥都有联系,所以李渊也不能把李轨怎么样。当时,安修仁的哥哥安兴贵在大唐政权李渊麾下效力,安兴贵自持自己家族是凉州本地豪族,再加上弟弟安修仁在大凉国内权势很大,所以向李渊毛遂自荐去凉州劝降李轨。
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李轨到凉州后,见劝降李轨无望,便与弟弟安修仁、岷山羌族首领奚道宜(原为薛举部下,后来薛举兵败后投奔李轨)等人商量通过武力逼迫李轨降唐。按照计划,安修仁聚集各路胡人兵马围攻凉州城,李轨率军迎战被安修仁打败,最后被安修仁抓获并送往大唐京师长安,不久就被李渊处死。安兴贵之所以能够平定李轨,安修仁和他的胡人部下起了很大的作用,《新唐书》里对此记载如下:
“乃与修仁等潜引诸胡兵围其城……轨败入城……修仁执送之,斩于长安”
因为平定李轨有功,昭武九姓粟特人出身的安兴贵被李渊册封为上柱国、右武候大将军、荣国公,之后又被李渊册封为右骁卫大将军、凉国公,带兵镇守甘(今张掖)、凉(今武威)二州。而安修仁也因为平定李轨有功,被李渊册封为左武侯大将军,申国公,成为武德十六功臣之一。
正所谓“成也胡人,亡也胡人”,胡人势力在李轨昙花一现的大凉政权兴起和灭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