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重农评,作者杨久栋郭芸芸
重农评《农民日报》评论部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造成全面和深刻影响。中央和各地及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力平复了疫情对农业生产的短期冲击,春耕春管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流通有序推进。但从长期看,疫情对农业后期的潜在影响正在缓慢释放,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给予足够重视,全力保障全年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从短期影响看
——对粮食生产的直接冲击有限。
虽然疫情给部分地区物资流通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总体而言,各地备耕开犁没有出现较大问题,粮食生产情况总体正常。早稻主产区水稻春播已错开疫情管控高峰期,播种总体影响有限。冬小麦主产区受疫情影响不大,且多为开放、通风较好的空间,基本没有影响春季田间管理。玉米、大豆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由于主产区和播种期均错开疫情严重区域及时段,备耕春耕进展有序,总体影响不大。
——对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带来区域性、阶段性滞销冲击。
此次疫情发生正值春节鲜活农产品消费旺季。受物流受阻、消费不振、供应链断裂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出现农产品大量积压、销售渠道不稳、价格跌破成本线的情况。虽然部分地方、部分品种积极开动电商“带货”,但总体上已经形成了区域性、阶段性滞销,种植农户和流通企业前期损失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再生产、再投入的积极性,对整个产业带来的损失仍待评估。
——对畜禽和水产养殖造成短期较大冲击。疫情期间,各地交通管制和封村断路,致使养殖业饲料供应受阻、交易市场关闭,大量畜禽无饲料可用和被迫压栏,部分养殖户损失巨大甚至濒临破产。水产养殖分工高度专业化,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因隔离管制和复工延迟对全产业链造成休克式损伤,并且湖北省是我国最大淡水养殖省份,水产品大量瞬间压塘,不仅给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还造成当季种苗供给失衡和供应断档。此外,特种养殖行业遭受重创,交易市场关闭,消费信心短期内难以恢复。
从长期影响看
——农资市场供给压力影响后期农业生产。
疫情影响部分农民的购肥需求延缓,农资价格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因前期备货量较为充足,对南方春耕和北方冬小麦春管没有造成较大影响,春季农资供应基本稳定。
但是,随着农资库存逐步消化,满足全年粮食和其他作物农资供给压力增大。特别是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化肥生产大省,化肥开工率较同期大幅下降,有可能导致后期农资市场价格的普涨。此外,化肥等部分农资“两头在外”,一头矿石资源需要大量进口,一头大量农资产品出口。年我国矿物肥料及化肥进口.4万吨,相比增加16.9%。近期国外疫情愈发严重,如果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影响化肥原材料进口。
——农业企业经营困难逐步波及到全产业链。
疫情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带来短期沉重压力,特别是对规模经营主体冲击大于小农户,对民营企业冲击大于国有企业,对重灾疫区企业冲击大于轻疫区企业,对生产季节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冲击大于其他行业企业。
一方面,因开工复工延期、农民工错峰返岗,农企生产恢复缓慢,影响其资金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下游产品流通不畅,导致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产业链条出现梗阻。
虽然国家和各地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扶危渡困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农业企业体量小、数量大,纳入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目录的极为有限。短期内,农业企业不仅自身难以完全恢复生产经营常态,还对相关产业带来连锁式冲击,甚至对就业和经济发展全局带来传导效应。
——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的不确定性推高了我国粮食市场调控难度。
据专家预测,新冠疫情导致我国一季度进出口贸易将下降10%-15%,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领域冲击更为明显。
一方面,随着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各个国家相继实行交通封锁及限制民生物资出口的政策,农产品大宗贸易首当其冲。目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小麦出口大国,印度、越南等大米出口大国,纷纷明确暂停谷物出口。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港口转运困难,大豆出口受阻。
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粮食产量和库存不容乐观。年以来,全球极端气候增多,世界各地灾害频繁,一些地方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短缺迹象,再与此次严重疫情交织叠加,今年夏季粮食生产难度加大。这些情况,导致全球粮食不安因素愈发突显。如世界主要产粮国加快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步伐,与各地恐慌性囤粮叠加,可能会引发全球粮食动荡。尽管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受制于全球粮食供应链脆弱的紧平衡状态,依靠贸易调剂余缺、解决结构短缺的空间非常有限,客观上推高了我国粮食市场调控难度。
对策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疫情之年稳住农业,对经济社会全局至关重要。近期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对稳定农业生产和恢复农村生活秩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提前公布稻谷最低收购价,籼稻较去年每斤提高1分钱,粳稻价格持平,释放了国家重农稳粮的信号,但涨幅仍未达到市场预期,远不能弥补因疫情影响带来的生产成本提升和市场波动。
因此,既要看到这些单一的、临时的政策短期效果,也要正视后疫情时期对农业的潜在影响和持续压力,建议统筹运用财政、货币、价格、收储、流通、贸易、基建等政策工具,制定专项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二是全面保障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给稳定。
农业是受上下游产业影响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对农业投入品及时、稳供、保量提出了高要求。在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下,应加强重要农业投入品生产和市场运行调度,为春耕春管和全年农业生产做好农资供应准备。
尽快全面恢复农资生产秩序,特别是推动湖北磷矿和化肥企业复工复产,打通原料和产品运输通道。紧盯重点品种、重点季节、重点区域,确保种子、农药、化肥、农膜、饲料等重要农资产的出、运的到、用的上。特殊之年,应加大重要农资原材料和产品应急储备力度,保障钾肥、磷肥等对外依存度高的矿石原料进口渠道畅通,实行重要农资分区分级储备并保持一定比例。
三是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能恢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从事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或乡村旅游业,这些领域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一定程度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优势成为规模风险,规模效益成为规模损失。
建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精准发力助其解决生存之忧和尽快恢复产能。实施疫情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专项支持,防范资金链断裂大量破产倒闭,防止诱发系统性风险。及时启动农业保险赔付,弥补因疫情造成的相关损失,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恢复再生产。此外,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基建”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其风险应对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是加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与市场调控。
此次全球疫情危机的一个副产物,即贸易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从公共卫生危机开始,逐渐向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及国际贸易危机蔓延。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活物资,提高粮食贸易壁垒不仅可能成为短期应急选项,很有可能发展为长期的大趋势。
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