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据海外网报道,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表示,哈萨克斯坦各地区基本恢复秩序,同时感谢中俄等国家的大力支持。由于暴乱分子仍在使用武器进行破坏行动,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哈萨克斯坦将持续采取有针对性的打击行动,直到所有的激进武装分子被彻底消灭。据了解,在哈萨克斯坦国内骚乱爆发后,以俄罗斯为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维和部队迅速介入,帮助哈局势恢复稳定。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玩起了颜色革命的老套路,要求哈萨克斯坦不得使用武力,而是要与所谓的“和平抗议者”进行谈判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就是要求哈萨克斯坦进行政权更迭,更换一个反俄和亲美的政权上台。
值得一提的是,1月6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谈及哈萨克斯坦局势时,特地提到了另一个前苏联加盟国乌克兰。卢卡申科表示,哈萨克斯坦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抗议者试图武力夺取机场,从而阻止维和部队进场。集安组织不能够放弃哈萨克斯坦,否则那就是一份大礼,就像乌克兰那般会被美国和北约笑纳。白俄罗斯此前派出了维和部队前往哈萨克斯坦帮助维和,为哈萨克斯坦局势稳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此之前的年,由于种种原因,白俄罗斯客观上成为了美俄角力的舞台之一,卢卡申科政府在这一年承受了相当巨大的压力。
而美俄角力的另一个主战场,则是年颜色革命后被亲西方的寡头势力所夺取政权的乌克兰。不过相比于能够维持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不受外国侵犯的白俄罗斯来说,乌克兰的境遇要糟糕得多。西乌和东乌时至今日仍处于实质性分裂的状态,而克里米亚问题更是成为了乌克兰与俄罗斯,乃至于俄罗斯与整个西方国家间的一根刺。而在年的4月和11月,俄乌之间两次险些爆发军事冲突,俄罗斯军队两度在边境地区集结,而西方国家也两度谴责俄罗斯试图侵犯乌克兰。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西方在乌克兰多年的经营大有被彻底消解的趋势。
因此,有观点认为,此次美国策划哈萨克斯坦暴乱,是为了“围魏救赵”,暂时性地解救乌克兰亲西方政府,将俄罗斯的精力从欧洲方向拉回到其现有势力范围内,分散克林姆林宫的精力,避免欧洲方向再生变数。之所以选择了哈萨克斯坦,原因在于该国是一个十分容易从外部进行影响的国家。在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为了平衡俄罗斯的影响力,选择了类似蒙古的“第三邻国”那般的外交战略,不断引入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力来对冲俄罗斯的影响力。其直接表现就是,美国国务院在哈萨克斯坦开设了数万家挂着所谓NGO名头的下属组织,不断挑动哈萨克斯坦国内矛盾和对立,制造社会撕裂,为颜色革命创造条件。
从网络上目前所能够获取的信息来看,此次哈萨克斯坦暴乱之初,抗议人群们就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包括并不限于要求降低食品和能源价格,提高退休金和家庭补贴这些正常的民生诉求;以及要求政府全部辞职,总统亲自回应这种颜色革命味道十足的要求;更是有着要求国企全部私有化这种会直接摧毁一个国家经济民生的反智条件。更有甚者,提出了“学乌克兰,过北欧生活”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愚蠢口号,试图藉此来煽动人群。这也就难怪俄罗斯方面还没有在官方层面指责美国引发哈萨克斯坦动乱,美国白宫发言人普萨基就急急忙忙地出来否认美国是幕后黑手。
需要正视的是,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现如今确实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其作为一个能源输出型国家,人均GDP并不低,足足有美元,而中国也不过是刚刚在年完成人均GDP超过美元罢了。但是,哈萨克斯坦的最低月工资仅有98美元,相比较之下中国各地的最低月工资折算成美元,在美元到美元上下。在另一个能够窥视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月工资上,哈萨克斯坦的数据是美元,而中国是美元。可以认为,哈萨克斯坦的整体经济数据是颇为亮眼的,但这种发展的成果没有能够更加广泛普遍地惠及所有哈萨克斯坦人,这才为此次动乱提供了土壤。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哈萨克斯坦的民族问题。正如上文所言,在独立之后纳扎尔巴耶夫采取了引入西方中和俄罗斯影响力的外交政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在于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主要社会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均是俄罗斯族人。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哈萨克族虽然人数三倍于俄罗斯族,却缺乏资本和技术,难以推动社会进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显然没有很好地处理民族问题,将俄罗斯族变成哈萨克斯坦人,从而驱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而这又反过来推动了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更加激进的外交政策,平衡俄罗斯通过俄罗斯族对哈萨克斯坦施加的影响力。不得不说,时至今日,哈萨克斯坦的局势依然处在一个相当扑朔迷离又复杂多变的状态之中,虽然眼下有望快速恢复社会秩序,可深层的问题想要解决却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