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哈萨克斯坦感觉日光走得很慢很慢,心变
TUhjnbcbe - 2024/5/17 17:15:00

去过中亚的人都说,那是个去过一次便会撩心拨肺地再重游的地方。想去中亚的理由还有很多。Window(微软视窗系统)桌面蓝,毡房、奶茶和那烤羊肉的浓香,以及飘荡在空中熟悉的哈萨克音乐旋律,还有街头哈族人温暖从容的神情:目光清澈的孩子单纯的凝视,感觉日光走得很慢很慢,心变得很静很安宁。

古老而又年轻的中亚大国

作为一个仅有不到30年历史的新生国家,“中亚雪豹”哈萨克斯对于大部分国人而言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它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却似乎又在世界历史边缘。但是当你身临其境后,才发现它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单调乏味:这个只有多万人口的中亚大国,年GDP竟然已经跻身世界50强。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在国际舞台上左右逢源,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倡议,就是在哈萨克斯坦提出的。

哈萨克民族原为游牧民族,属于东厥人的后裔,逐水草而居,民风强悍。哈萨克这个族名在古突厥语中是“自由、无拘无束”的意思,这也充分反映了哈萨克族的民族性格——追求并享受自由。作为游牧民族的后代,哈萨克人保留着草原文化特有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如英雄乐观主义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等。同时,由于近现代历史的原因,哈萨克民族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方面兰教,基督教和佛教并存。这种多元性,体现了哈萨克民族文化宽容的一面。

哈萨克斯坦长期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在社会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与俄罗斯和西方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也渊源相近,但有不少差异。长期在此为国人服务的使馆工作人员认为,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种差异,以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精神与哈国人交往,实现中哈文化的不断融合,促进中哈经济合作的长远发展,巩固中哈若即若离的两国友谊。

鬼斧神工,壮美的恰伦大峡谷

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最富盛名的旅游景点是恰伦峡谷,该峡谷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于万年前的早第三季。当地人都将该峡谷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

晨曦从我睁开的眼前洒过,一室阳光,新的一天始于这最美丽一瞬。到哈萨克斯坦,第一站就是恰伦大峡谷。当地居民还在沉睡时,我们踏碎满地金色阳光,行驶在空荡荡路上。

恰伦大峡谷在阿拉木图和中国边境之间,靠近中国的霍尔果斯口岸,距离阿拉木图市约公里。我们迎着朝阳,向东穿过两道山口之后,驶离阿-霍公路,沿着右侧分离公路开向远处山峦。虽然我们一直在奔向它,但似乎距离还是那么遥远,没有改变。此时对于“望山跑死马”之真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就是现代化交通工具,也要跑这么久,那古代的骏马能不累死。车行三个小时,一个巨大山谷就在脚下,伸向远处。路的尽头,摆着一个集装箱改装成的值班室,路障和大牌子立在前面,牌子上用英、俄、哈三种语言写着“恰伦国立国家自然公园”。

站在下坡的扶栏旁向下看,一条细长大地裂缝,像是天神用锯齿长刀砍在地上,才劈出这参差交错的峡谷。峡谷对面另一侧山崖裸露着被雨水侵蚀后的块块红色巨石,这山石像是由一层层石板叠积而成。站在山崖边上,俯仰天空和脚下山谷,很快就有影视剧纵马断头路,一步天涯,莫过如此。

手握扶栏,缓缓走下谷底,两侧山崖壁立,谷内遍布怪石和危岩。红黄色巨石和崖面上,岁月和风霜雪雨留下的斑驳刻痕。甫下到谷底,就有一块巨石,像雄鹰张开的口喙,人站在上面,有如被鸟儿叼起的虫子。爬上去,我坐在下面的巨石上,背对长长峡谷,飘然若仙。沿着山谷的小路向前走,两旁尽是这样高达百尺的巨石悬崖,人群行走其间,同巨石相比,如同脚下蝼蚁。路两侧有巨大岩石或者依在山崖旁,或立在山崖下,有岩石头大脚小,微微欲堕,武打小说里“蜻蜓撼柱”在这儿似乎能派上用场,蜻蜓翅膀飞过之力也许就能撼动这万吨巨石。一座巨岩立在左侧路旁,仔细看去,像巨龟托起一座山峰,亦像神话故事中被观音菩萨用石碑压的鳄龟,背上永世驮着“万劫不复”。

走在宽广的峡谷路里,湛蓝的天空时而有白云飘过,畅快至极。在谷底高声呼喝,重拾古人纵马西域傲啸天地之感。痛快淋漓间,一侧山崖上落下一物,转眼就张开双翅,一只青褐色苍鹰翱翔在蓝天、白云之下。雄姿宽展双翼,盘旋在头上天空,空中霸主,凛然气势尽显。此时,人亦恨不得臂生两翼,扶摇直上!不到一刻钟,西边一片乌云,衔来一阵雨。阳光下的水滴,晶莹剔透。在恰伦大峡谷,撞见几只老鹰和邂逅一场雨一样,既毫无征兆又心不设防。

回首身后沟壑纵横、怪石嶙峋的峡谷不免感叹,短暂的一天就以此开始走向终点。回到阿拉木图郊外,来时的青山白云已经藏于淡青色烟雾缭绕中,原始的洁净自然也就这样被尘世污染。

阿斯塔纳毡房——家国象征

帐篷里挂着狼皮:在阿斯塔纳随处可见的毡房华丽而不失庄重,十分惹人注目。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毡房,如今已退出哈萨克斯坦人的日常生活,但作为民族传统的象征符号,有着深远的意义。华灯初上我们到达阿斯塔纳,旋即开始入住毡房。

形状相似、装饰迥异的毡房后面都有一个露天“厨房”,身着传统服饰的哈萨克斯坦人用大锅煮着食物,供前面毡房里的客人享用。毡房内部现代和传统合璧,房梁上挂着水晶灯具,毡墙上却还挂着布袋、壁毡等代表传统文化的物品。

当地人说,食肉者当中,如果狼排第一,那么哈萨克人则排第二。这句话的真实性可以在餐桌上深刻地感受到。哈萨克人不仅乐于把自己和狼相比,其对狼的珍视也可以从毡房的布置中看到。一般在正对毡房门的毡墙上都挂着价值不菲的狼皮。

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毡房一般高3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穹顶有时用桦木制成,有时用的是红柳。拱形让它和房杆完美结合,具有超强的负重能力,同时还让毡房显得美观。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各处连接的材料则是牛皮绳和牛筋。作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人一年要搬很多次家,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因为它需要有便携、坚固和轻便的优点。当材料准备好时,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一座毡房。

“可汗之帐”,世界最大帐篷:哈萨克斯坦于年苏联解体后独立至今,国家认同仍是该国面临的问题。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正通过一系列国家活动来强化本民族传统,增加民众对本民族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毡房不是简单的居所或生活习惯,而是族群的象征。

位于阿斯塔纳的高档购物中心“可汗之帐”,高米,被称作世界最大帐篷,是阿斯塔纳城区中轴线人行道的终点。该建筑的原型就是哈萨克毡房。作为一个地标建筑,其呈倾斜针尖状的顶端不时唤起人们对哈萨克毡房的想象。

哈萨克斯坦于年迁都至阿斯塔纳,城市干净、现代化,正慢慢向一个国际大都市发展,和人们心中传统的游牧世界相距甚远。但“可汗之帐”的宏伟壮观正以其“毡房”的象征潜移默化地培育着哈萨克民族的自豪感。

辗转于哈萨克斯坦的三个城市,我对生态卫生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哈国的城市整洁、干净,到处都是鲜花、绿草、蓝天和古老的参天大树,城市生态保护很好,且富有文化品位,市民大都很有素养,礼貌、谦让。城市处处有雕刻精美的雕塑,这些雕塑大都是反映哈萨克民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以及哈萨克民族的追求和希望的主题,从中可以感受到哈萨克民族珍视历史,崇尚和平、自由的精神和追求;城市无论大小,都有博物馆,阿拉木图市作为哈国最大的城市,有博物馆多达20多座,甚至很小的一个主题都可以设一个博物馆,足见哈萨克人民对文化和历史的诊视。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近邻,两国间有近一千七百公里的边界线。由于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它在历史上与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哈萨克斯坦离我们又是如此遥远。他的国境向西越过乌拉尔山、乌拉尔河,直达欧洲,与乌克兰隔海相望。近数百年受到俄罗斯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境内各民族很大程度上已经欧化,从生活习俗到思想观念,离东亚文明都相去甚远。哈萨克斯坦地处东西方交汇之处,自古就是各方势力激烈角逐的地方,再加上复杂的国际竞争背景和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充满机会和变数,并且拥有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今天的角逐也就显的更加错综复杂,仿佛平静的海面下涌动着惊涛骇浪。

1
查看完整版本: 哈萨克斯坦感觉日光走得很慢很慢,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