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了解该村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又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到各地调研考察,还是在一系列有关会议重要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和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从15年前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15年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浙江安吉余村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成功实践,见证了也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的前瞻指导性和巨大生命力。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两山”理论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进行调研,首次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调研余村9天之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论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的关系。年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三阶段关系系统阐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发展观念和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两山”理论的提出,源于习近平同志对基层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源于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演变规律的深度思考。
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文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历史性地写入党章。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始全面融入国家顶层设计并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最大限度地遵循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客观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和有机统一,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也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范式。
二、“两山”理论深刻揭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内在地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路径,破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两山”理论系统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回答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问题,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调共生的新路径。
“两山”理论突破了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要求将两者有机统一、协同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强调了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把生态环境优美和经济发展“双赢”作为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应是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两山”理论从根本上更新了生态环境无价或低价的传统认识,明确绿水青山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一方面,“绿水青山”作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绿水青山”经过人类实践活动能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绿水青山”的服务功能不是仅能用货币来衡量的,其价值是在长时间尺度体现的,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去解读,要从幸福感、绿色财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角度多方面考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找到了转化之机、统一之法。找到将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优势的路径,就能在“两山”之间架起桥梁,也就找到了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层次转型演进的着力点。
三、“两山”理论是对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认识飞跃
“两山”理论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理论的具体化和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由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生产力三个组成要素的最初和最基本的来源,而且是影响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变量之一。没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失去了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我国国情,既深刻揭示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也明确指出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是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两山”理论把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理解为一个总体性的存在而统一起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着绿色即发展、绿色创造发展的思想,是发展观的更高境界,也是发展观创新的新成果和新标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搞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能创造经济和社会财富,提供生态产品本身就是发展的有机内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发展,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绿色繁荣型发展观。
“两山”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生动体现,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之路就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五大新发展理念是整体的,是全方位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在本质上是贯通的、一致的、统一的。如果在思想观念上未能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肯定是走不通的。如果在实践上未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无法走到康庄大道上。
四、“两山”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辟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指引。
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之中,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发展处着手,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们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的需求更为迫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要理性考量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并将其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梦是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梦。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两山”理论拓展了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要双赢,尤其是“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同时又要坚持一种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视野和眼光致力于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在更高层次的平衡,这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和战略,代表的是我们党一种全新的、更文明的生态认知和发展认知,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中国背景和语境下的形象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日见成效。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比年下降28%。全国地表水优良(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劣Ⅴ类断面比例分别比年上升8.9个百分点和下降6.3个百分点。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提前完成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年1-11月,全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36.3%,远高于5.2%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环保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1%。目前全国5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在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以及改革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的鲜活案例和实践样本。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把沙漠变绿洲,实践着以提升生态资产为核心的“绿色银行型”模式;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湖南省资兴市通过大力推动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实现由过去“挖煤卖资源”到现在“发展生态旅游卖风景”的“腾笼换鸟”;吉林省集安市大力发展以人参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形成了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扩容提质为核心的“生态延伸型”产业发展模式;山东省长岛县围绕海洋特色养殖和海洋牧场实践着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山歌水经型”模式;浙江省宁海县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推动建立保护者受益为核心的“生态补偿型”模式;四川省稻城县将旅游门票分红给乡镇农牧民,形成了以推动生态惠民为核心的“生态惠益型”模式等。这些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成效无一不在用实践证明和昭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党建》杂志;作者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