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研二学生吴双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工作。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新华社西安10月11日电(记者陈晨)仅仅2年以前,对哈萨克斯坦姑娘吴双而言,中国还只是课本和网络中一个颇有些神秘色彩的东方国度。2年之后的今天,她汉语说得很溜,可以熟练地使用筷子,心情好时,嘴里哼唱的总是中国歌曲《甜蜜蜜》。
“真的很奇妙!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2年前,我还一句汉语都不会讲,现在朋友们都说,我已经快成了半个中国人了!”这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的研二学生,说起话来满脸微笑,眉眼上扬,“是‘一带一路’倡议让我和中国结下了神奇的缘分”。
年,从哈萨克斯坦赛富林农业技术大学本科毕业的吴双,面临去何处深造的选择,她决定到中国看一看。
吴双说,从新闻中,她得知中国发展得很快,学习汉语也会很有前途。“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我的母校和西农大之间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中国西北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气候条件很相似,西农大的旱作农业科研水平在中国也属于顶尖。”
在家人的支持下,吴双申请了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来到中国学习。
吴双性格开朗,对中国充满好奇。她抓住一切可以了解中国的机会:第一次学习书法、第一次接触茶艺、第一次学打太极拳……在一个个“第一次”之后,她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孔子的思想中,有很多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再比如,中国的书法里蕴含着古人的审美观。”吴双说,来华2年,她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的生活。
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吴双用得很娴熟;过去很少吃辣的她,现在已是“无辣不欢”;她还计划着继续在中国读博士,今后从事中哈农业交流方面的工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和吴双一样,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农大学习。西农大国际学院副院长王玉环说,近年来,学校先后招收培养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千余人,其中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生源占到45%。
巴基斯坦留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孔昊(左一)在学校举办的国际文化节上,和同学一起表演节目。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27岁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孔昊,与中国的缘分开始得更早。年,他来到四川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年毕业后到西农大读博士。最近,他正计划到杨凌周边的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为博士论文积累资料。
“我在做中巴农业比较研究,希望学习中国在解决粮食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经验。”孔昊说,在巴基斯坦国内,很多人对“一带一路”倡议很感兴趣,认为这将有力促进中巴之间的科技与经济交流。
来华4年多,孔昊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印象深刻。硕士毕业后,他曾回成都看望朋友,却意外地迷了路,因为街头多了不少新的建筑。去年,他去了深圳,很感慨那里从一个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
“我在中国的人生旅途,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又得到新的答案。不断遇到新的人,发现新的故事。我知道,我正在经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孔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