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俄罗斯境内北亚地区一片十万年前就已存在的广阔地带,地球的最后一次冰河作用使得这片巨大的泥碳区域变为茫茫草场与森林。西伯利亚在地图上的标识是这样的: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迄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与中国、蒙古和朝鲜等国为邻。在这片举世无双、纬线几乎绕地球半圈的大地上,连绵无尽的森林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吸入腹中,并对令人担忧的温室效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是濒临灭绝动物的最后阵地,它们以异乎寻常的天赋应对挥霍无度的严寒,同时在严寒的庇护下生生不息;这里是万物最甜蜜的摇篮,是神话中的神话,也是生死未卜的流放地……
从来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对于那一片广阔的区域——城市、森林、海洋、江河、湖泊和沼泽,有一种误解,总是把它和雪域、严寒、空旷联系起来。其实西伯利亚有丰富的矿产物质资源和旅游资源,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地区,这一地区也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去旅游和贸易。
大萨彦岭区域是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可以看见连绵不断的群山、沸腾壮观的河流以及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还能遇见成吉思汗的后裔……无论是对于爱好大自然的游客,还是对于那些热心于考古发掘工作的旅行家,这里都是天堂。
自然之迷
扎博维德尼克的生物圈
哈卡斯共和国Hakassia
大萨彦岭之旅的起点是哈卡斯共和国。从首府阿巴坎延伸而出的道路,沿着西伯利亚广阔的丘陵草原一路向前,翻过一座山后,哈卡斯的伊特库尔湖“扎博维德尼克”全景映入眼帘。
扎博维德尼克(Zapovednik)是一个古老的俄语单词,意思是动植物在这一地区受法律保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保护区。据说,哈卡斯共和国是普京总统最喜爱的垂钓地之一。我想是因为这里有太多湖吧!整个哈卡斯共和国大约有个湖,不过其中个是咸水湖。
伊特库尔湖保护区建有游客中心,这里是观鸟、研究草本植物和环保志愿活动的乐园。在展示的有鹤﹑游隼及鹰等野生鸟类的标本,以及录有不同鸟叫声的互动教学区。据自然保护区主管维克托涅泊穆尼亚琴介绍,整个保护区大约有一千多种鸟类,其中超过五百种都是珍稀鸟类。乘坐保护区的皮卡,穿过杂草丛生的野路,司机把我们一直送到保护区附近的一个山顶,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场从脚下延伸到地平线尽头,远山如温柔的绿色波浪与天空中低矮的云朵相遇,那确实是相机和语言都无法记录的美妙。
伊特库尔湖保护区不远处的荪杜基山脉,是考古学家最喜爱的地方。如果说太平洋复活节岛上的石像历史已经够久远,那么这里的直立粗长巨石石雕比它们还早年。大约年前,居住在哈卡斯的一些部落在米努辛斯克谷地竖起了不少神秘的直立粗长巨石石雕,并在岩壁上刻下了众多的象形文字(古代岩画)。
这令人不禁想起类似的石柱雕刻,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崇拜石柱代表神话中的祖先,美拉尼西亚雕刻有人图像的木柱和石柱代表现代人的祖先。而哈卡斯的石雕表现的居然都是妇女,它们被称之为石妇,有石头老妪和石头姑娘。关于这些巨石的用途,科学家们至今都还在争论着。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既然绝大部分石雕都立在墓地,说明它们只是普通的墓石而已。可后来发现,石雕和坟场分属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且有些石雕是晚些时候才搬到坟场上去的。这些直立巨石最初很可能就是祭祀设施。人们怕它们,想讨它们的好,千方百计想求得它们的保护,将它们奉若神明。尽管几千年来经过风雨和时间的剥蚀,一直到了19世纪,当地居民还是对它们既害怕又敬仰。人们称这些石头为神像,向它们敬献供品。
艺术之迷
黄金主斯基泰人
图瓦共和国Tuva
傍晚时分,汽车越过边境线,进入到图瓦共和国的那一刻起,窗外的景致改变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星球或者另一个时代——这里毫无人类文明涉足过的痕迹,数百公里的草原和高山流露出粗犷的美丽。
为了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住在了叶尼塞河畔的毡房里。几千年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就创造了毡房。远在西汉时,远嫁至乌孙的细君公主就说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穹庐指的大抵就是这种用杆子、树皮和皮革搭建传统的驯鹿皮圆顶帐篷。而图瓦的传统食物也是以肉和牛奶为主。当地人把牛奶称为akchem(意为白色食物),可以保护他们免受邪恶力量的侵害,在餐前,主人也会祝福客人“生活像牛奶一样”。
晚饭之后已近午夜,主人请来的呼麦歌手仍然等在毡房外的篝火旁。你可曾听过这样的人声?从一条喉管,同时伸出两条声线,不同的音高与音色,一条和着另一条,永远超出你意料的“旋律”,赤裸裸的自然之声。这就是呼麦。
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原意指“喉咙”。这种神奇的唱法可追溯到大约年前,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说起喉音演唱,所有的传统图瓦歌手都会给你一个很诗意的说法:它是“土地的声音”,从广袤的蒙古泰加平原到西伯利亚叶尼塞河的上游流域,世代绵延。他们说,呼麦是图瓦人的面孔与身份,是土地的共鸣,是空气的呼吸,是空间的感觉,是与土地紧紧捆在一起的声音。当呼麦的高音区和马头琴漫长忧伤的旋律交织在一起,人真的好像在和土地、空气共鸣,整个空间都飘着泛音,像是一个很自然的和声。细细地聆听,领会那里的空间,那里的色彩,还有那份草原上的独有风韵。
位于蒙古北面,方圆平方公里广布草场和雪峰的图瓦共和国,还是历史上最早、最强大的一支游牧文化——斯基泰人的摇篮。斯基泰人属于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自公元前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在基督福音到来之前,他们的文化向西发展到南俄平原和乌克兰,甚至一度进入德意志。黄金对草原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草原民族对太阳充满了狂热的崇拜,在他们看来,只有太阳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而黄金与太阳一样,都散发有相似的神秘光芒与色彩。因而他们相信,闪烁着灼灼光芒的黄金就是太阳的化身,拥有了黄金就拥有了太阳,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财富。整个欧亚草原的斯基泰艺术风格较为一致,即通过锻、铸、镶压、刻等多种手法,用金、银、铜等材料创造出生动的浅浮雕动物造型,其中最常见的有狮、虎、驯鹿、马、麋、食肉鸟等,统称为“动物纹”或“野兽纹”。
通过科学发掘未经盗掘的大型墓葬要数年俄罗斯与德国联合考察队在图瓦共和国乌尤克盆地国王谷发掘的阿尔赞2号坟冢。阿尔赞2号坟冢绝对年代在公元前7世纪,其主椁室内埋葬贵族夫妇二人,出土金器多件,总重20公斤,数量惊人。金器上装饰丰富的动物纹图案被称为“斯基泰动物纹百科全书”。
而“百科全书”的一部分,现在正在位于图瓦首府克孜勒的国家博物馆里进行展示。那些崇尚金色格调,驰骋在古西伯利亚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几乎很难说他们是毫无艺术品味的蛮族。
在这片群山环抱的斯基泰茔域中,层峦起伏的绵亘着其它众多的陵冢。当地人称那里为“沙皇谷”,好像每座陵墓都有王族长眠其中。几乎所有的积石冢都是堆土而成的,有时用一块石头加以修饰。现在,仍然有科考队正在进行着挖掘和整理。
时空之迷
舒申斯克凝固的历史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Krasnoyarskregion
克拉斯诺亚斯克边疆区被称为西伯利亚的心脏地带。这里有着大自然最原生态的美丽、广袤的土地蕴含着丰富的地下资源,原住民族泰梅尔人独一无二的文化。几乎凝固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可以尽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享受那安宁的世界。
边疆区北部的埃文斯基地区便是人们所熟知的“通古斯宇宙现象”的发源地。年6月30日一个来自太空的巨大火球从石泉通古斯卡河上空飞过,火球发出令人恐惧的隆隆雷声。巨大的爆炸摧毁了方圆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爆炸的威力相当于万至万吨级当量(核弹爆炸力计量单位),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如今在那里已经兴修了国立“通古斯自然保护区”,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陨石坠落之地探幽,关于这一现象特征的表述大约已经有近个版本,但至今无一例得到科学证实。难道真的是外星人给我们留下的谜题?
斯托尔贝自然保护区(Stolby)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这座西伯利亚城市的魅力所在。俄语中,斯托尔贝的意思是形状各异的石柱和岩石。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登山游览,时间会过的很快。
边疆南部旅行开始于“列宁的流放地”舒申斯克村。负责任地说,这是我参观过最好的故居博物馆,整个村子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年,列宁被流放到舒申斯克,他在此开始使用“列宁”这一化名写作。舒申斯克是西伯利亚气候最好的地方之一,有点像我们说的北国江南。在这里,列宁的生活非常“滋润”。除了家人给他寄钱外,沙皇政府还给每个流放者每月8个卢布的津贴,列宁根本不用从事伐木或者背纤这些被革命史学典型化了的囚徒的苦役。他写信描绘自己在这里的生活是:“除了打猎、钓鱼,就是游泳,大部分时间花在散步上”,“住房和伙食令人满意”,还常常晒日光浴。列宁还与他终身的革命同志克鲁普斯卡娅在舒申斯克村的教堂里结了婚。他甚至把自己的流放地和家人在瑞士的度假胜地斯匹兹相媲美。在这里,他可以阅读政治书籍和杂志,和其他革命者自由来往,讨论将来如何推翻沙皇制度,并完成了《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
现在,占地面积超过6公顷的“舒申斯克历史民族文物保护区博物馆”已经成为俄罗斯联邦国家级历史遗产,其陈列品放置在29个庄园的个院落的博物馆中。列宁在此流放时所居住过的屋子和众多的个人物品都得以修复并保留至今,全面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叶尼塞河是静静的,萨彦岭是肃穆的,这种静静的状态,像极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本文来自《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