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这种处境对于东干人来说十分尴尬,但也是他们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必须经历,无所谓感动与否。时间会淡化一切的,事实也是由于与其他民族杂居,今天的东干人中年人均能讲流利的俄语,有的通用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或乌兹别克语。而若再过些年,他们自然会“放弃”汉语的。
东干人是指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地区的回民因为动乱失败从中国逃亡至中亚的一个群体。年苏联以“东干”一词为这一群体命名,使之成为各中亚国家所属的“少数民族”。目前人口大约有10万,主要生活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分为两支:一支为陕西东干人,约4.2万人;一支为甘肃籍东干人,约5万人。
东干族使用汉语,是汉语陕西方言、甘肃方言夹杂波斯语词汇的“东干语”。迁至中亚后,由于受到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影响,现在大部分东干人使用夹带大量波斯语和突厥语词汇的俄罗斯语。
我们说,语言的转换问题,一般在百年以内就可以解决。一个民族或者人群完全学会应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一般是超不过三代人,按二十多年一代人计算,也就需要八九十年,但东干人却成了个例外。
这中间的主要原因在于年,逃亡沙俄控制的中亚境的白彦虎(陕甘回民动乱的领导人之一)及其部众,大多数人是不识字的,只有少数人能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小经”。这些人最初生活在中国境内,连中国字也不识,也就根本谈不上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字以及掌握其他的语言了,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他们在当时的沙俄境内与当地土著的交流困难,进而将自己掌握的语言保留下来。从主观上讲,不识字,一方面会导致加大学习其他语言文字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会强化下意识的对自己所掌握的语言乃至文字的口头传承。
如此,东干人在语言方面的“转型”便缓慢了下来。这是其一。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白彦虎及其部众虽然有陕西人与甘肃人之分,但在总体上,这些人都被安排在一起居住、生活,形成了相对封闭,也仿佛不怎么需要与外界交流的聚落,也就是说,不掌握当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根本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具体生活。所以,汉语在那里便被有些“漫长”地保留了下来。
今天,我们一些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看到这些,又听说这些人是从“甘肃东部”过去的,总会以为他们这么做是不忘中国,甚至认为是“爱中国”。但事实是,这和东干人爱不爱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东干人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中国的陕西省和甘肃省不假,但东干人应该是当时沙俄“培养”出来的一个民族,和中国清代陕西和甘肃的回民是有着血缘上的关系,但也只能停留在血缘上,如今已与中国国家与民族已经很难扯了关系了。
东干人早在年代就拥有自己的报纸。年3月6日东干人创办首份东干文报纸《东方火星报》,年时为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报纸易名为《十月的旗》,以周报形式发行,年再易名为《苏联回族报》,年苏联解体后,变成今天的《回族报》,书写时仍以斯拉夫字母作为拼音文字。
这份报纸也是在语言方面的“转型”见证,斯拉夫字母作为拼音文字是东干文(年以后,推广使用一种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并用这种文字刊印报纸、教科书及其他书籍),但把它叫做《苏联回族报》或者《回族报》却是名不副实的。为什么呢?原因也主要有两点:一、回族是中国独有的民族,苏联当然是不会有回族的;二、中国回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汉语言文字,当然不可能是以斯拉夫字母作为拼音文字。
这种处境对于东干人来说十分尴尬,但也是他们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必须经历,无所谓感动与否。时间会淡化一切的,事实也是由于与其他民族杂居,今天的东干人中年人均能讲流利的俄语,有的通用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或乌兹别克语。而若再过些年,他们自然会“放弃”汉语的。
语言和文字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影响力和实力的见证。今天,随着中国的繁荣和强盛,国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才是最值得我们自豪和感动的。而东干人在年来一直说汉语与这没有任何关系。(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