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庆瑞;年9月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国传媒大学退休教授、博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出版有文学史论著作18卷集《曾庆瑞赵遐秋文集》,25卷集《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
这些年,电影界很是热闹了一阵。一些有关电影美学和电影作品的新概念新命题新解说新理论,自命为“新美学”的,林林总总,争先恐后,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给,也常常让人顾此失彼,茫然不知所措。当然,也有那处变不惊不为所动的,则老老实实,在新时代也坚持据守电影美学的本体,坚持创作“电影银幕上演剧的艺术”,给广大观众提供看得下去的,能够给人思想震撼和艺术感染的,令广大观众动情甚至动容的,印象难忘得看过之后还会不时回味一再说道的,同时也有可观票房收入的电影。
可以庆幸的是,眼前,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汉中文化传媒集团联合出品,汉中市委宣传部、陕西广电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这五部十集的系列电影《凿空者》,就是这样的好电影。
我以为,这电影的出品方和创作团队的编导演跟所有造型艺术工作者,值得夸赞的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内容为王”;二是“忠于历史”;三是“虚构得体”;四是“传奇之美”。如此,这电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就了一位“历史的张骞,传奇的凿空者”的电影银幕艺术形象,成就了这个电影艺术形象的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审美。
先说“内容为王”。
《凿空者》一心一意倾全力讲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流的重要历史人物演绎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的配置,故事情节编织和细节设计,故事发生的场景和氛围的描摹和渲染,调遣恰当的戏剧动作和喜剧语言,在适配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节奏中,讲好了这个故事,而不分心旁骛,耍玩电影技巧上的绣拳花腿。看《使命召唤》《西极神域》《雪域天马》《白城魔女》《使者之命》这五部系列电影,人们可以把握得到的这个一流的重要历史人物演绎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有几个要点如下:
一是说明白了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时代潮流。西汉早期寇边不已,雄才大略的武帝刘彻凭借当时雄厚的物力财力反击匈奴的侵扰,要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决定沟通西域,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共同夹击匈奴,最后彻底战胜匈奴,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满怀抱负,胸有大志的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二是说清楚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虽然没有讲他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西域诸“国”同西汉王朝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没有讲他建议汉武帝遣使南下另辟一条直通身*和中亚诸国的路线,汉武帝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命张骞主持其事,张骞派出四支探索队伍分别从四川的成都和宜宾出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的事,但是,把他第一次出使为时十多年的事情细说了一番,也难能可贵。
三是讲好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三年“凿空”了长安到西域的通路的故事。这一次凿空,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是他作为汉朝的“首席统战专家”开创了跟沿途不同民族部落之间的“联盟关系”,为汉民族和大中华境内其他民族的*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交流书写了新篇章,也作为“杰出的外交家”跟今中亚、西亚一带咸海与里海之间的奄蔡、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一带的条支等国的最早联系。这使得后来开通的丝绸之路开始成型,其意义重在他为成就中华民族的伟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四是,开通丝绸之路的同时,张骞的凿空还开始了人类四大文明在敦煌和新疆地区的汇合和交融。季羡林先生曾在年《红旗》第3期撰文指出:“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而这个“汇流”,就是从我国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代的西域凿空开始的。这条凿空的大通道,东起长安,经敦煌和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沿岸各国,几乎是古代亚欧大陆诸文明的的必经之路,唯一的交流大通道,这样看来,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的张骞其人其事,便进一步也同时具有了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意义。
五是,讲好了这个一流的故事。《凿空者》系列电影的五部作品,抓住了一个最基本最核心也最关键的所在,就是用大力气塑造好张骞这个人物。我们现在看到的张骞的银幕形象,应该说是成功的,精彩的。可以肯定的是,凡属张骞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历史记载的信史,野史流传的民间记载,已有的历史小说如黄钺的《张骞出塞》、周国汉的《张骞大传》、日本作家陈舜臣的《张骞》、西山墨来风的《张骞奇遇记》、猫布丁的《长安鹦鹉寺》、书香的《丝路花飞》,还有历史剧《张骞通西域》等等主要写到的,这五部电影都择其要点加以呈现了。可以说,张骞的爱国大义和使命情怀,矢志不移的节操和不畏艰难险阻也要一往直前的意志和品质,都是他电影形象塑造的亮点。
六是,这样塑造张骞的银幕艺术形象,注重于他的气魄、气质、气概、气度、气势的描摹和赞颂,就使得这部电影具有了英雄史诗的叙事美。有这样的英雄史诗的叙事美,也就使得系列电影《凿空者》具有了宝贵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使观众感受到心灵愉悦的真正的快感和观赏娱乐功能和作用。
所有这些,使得这个一流的故事有了一流的表达。
这才是最佳状态的“内容为王”。
再说“历史真实”。
当着《凿空者》的五部系列电影通过审美去把握历史上的张骞出使西域的客观社会生活,即历史的“史实文本”的时候,鉴于历史的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文本”并无声像记录,也无法复原再现,人们只能依据史志典籍、野史图书、文艺作品的文字转述和文物、遗址的当下显示去间接地加以把握。这种把握必定是以审美为中介的,一旦审美化了,电影里的张骞出使西域的“艺术文本”就不再等同于历史的“史实文本”了。就其实质而言,这部系列电影,都是创作主体对历史上的张骞其人其事及其文化蕴含、美学意义、史学意义有所发现、有所体认、有所感悟,进而塑造艺术形象,注入艺术情感,重新创造的一个张骞其人其事的“艺术文本”。这个“艺术文本”,是把“史实文本”的历史幻化为一个虚构的历史生活的世界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历史艺术化了。当然,就这个“艺术文本”而言,艺术也历史化了。这就意味着,相对于历史的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文本”而言,这部系列电影就具有了虚构性,都是张骞其人人其事的一种艺术演绎,而不可能是张骞其人其事的所谓“真实再现”以至于“还原”。这里的核心是艺术的“虚”与历史的“实”的关系问题。在这种艺术演绎中,张骞故事的电影“艺术文本”的“虚”与历史“史实文本”的“实”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实”的“史实文本”制约着“虚”的“艺术文本”,“虚”的“艺术文本”又丰富了“实”的“史实文本”。
于是,我们看到了,《凿空者》五部系列电影受历史真实的制约,表现在它有必须遵从而不能随意改变的地方,即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张骞不能随意改变,历史上的张骞出使西域这个重大事件不能随意改变,张骞和他同行的重要人物活动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随意改变,历史对张骞这个重要人物和他出使西域这个重大事件做出的合乎逻辑发展的结论不能随意改变,再就是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在内的世人看待张骞出使西域的大事件及其合乎逻辑的发展结论的民族感情不能随意改变。
这也就是历史题材电影必须恪守历史真实的最紧要的地方。现在看《凿空者》五部系列电影,它确实做到了,也确实做得比较好了。
接着说“虚构得体”。
《凿空者》第一部《使命召唤》,故事从张骞被困十年,逃离匈奴开始。实际的大故事是闯峡谷关开启西行之旅。真正的故事内核是张骞被困十年,依然初心不改,不惜抛妻弃子,冒生命危险,也要完成当初出使大月氏的使命而后归汉。所有的故事和矛盾冲突,都是为这一个核心服务的。故事年代与当初的历史背景基本符合,只是对张骞被匈奴俘获十年间的娶妻生子虚构为娶了匈奴将王的大女儿谈姬公主为妻,再就是这公主的妹妹谈兮为她姐姐出气的一些戏。第二部《西极神城》故事不见于史籍记载,全为虚构。只是,这样虚构,有利于故事人物的刻画,也有利于电影观赏性让观众都可以接受的影视作品,西极要有能让它在各方势力中存活下来的价值,或是石油,或是信仰,或是古老的传承。不然,这个国家没有存在的可能。张骞最后坚持让小王子成为一个好国王,结果就有了保住西极的意义。第三部《雪城天马》用了“天马”从雪山中跑出来的神话般的传说,而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天马,这个故事,除了表现大汉王朝对于这样的重要战略物资的需要和重视,也很好地塑造了张骞和他的随行者的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冒险探险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四部《白城魔女》的几乎整个故事的情节和场景,也是虚构的。故事里的白城,有点像《山海经》等古代文献里出现过的“女国”,那是一个男人不被允许生存的地方,再就是白城子民面对水源枯竭的生存危机,也动荡不定。电影虚构张骞为寻月氏绕路白城,求天藏宝图。眼看白城貌似女儿温婉,却暗藏杀机,*人巫师母公然残害生灵祭祀月亮之神,于是,电影搬演了张骞设计解救众人,巫师母葬身火海,白城众人在张骞的鼓励帮助下,那些女人从缺水的自然危机中解脱出来重建家园,有了一段惊险的遭际和斗争。第五部《使者之命》虚虚实实地表现了大月氏人从敦煌一带被迫迁徙到葱岭即帕米尔高原的心酸历史,又演绎了张骞帮助大月氏女王和王子平定奸佞勾结匈奴发动的叛乱,保护女王和王子以及庶民免遭涂炭的厄运,最后赢得大月氏对于大汉王朝的信任,表示了与大汉王朝结盟的意愿,虽然还没有结盟,张骞出使西域还算不上功德圆满,却也不辱君命,不虚此行了。
这样的虚构,难免也招来了非议,遭遇了批评,比如,连带着编剧和导演,有说“不满意的”,有说“也只能给差评”的,说是“二者的不给力拉低了影片的整体水准”的,等等,不一而足。
我不以为然。
这就要看我们怎么认识《凿空者》的艺术虚构了。
应该说,《凿空者》是在某些特定的方面进行尽可能合理的虚构的。它尽可能合理地围绕着人物作艺术虚构。这包含,尽可能合理地虚构主要人物张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能产生的心态,完全可能说出的话语,完全可能具有的动作和体态;尽可能合理地虚构了张骞跟其他人物和人物之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能产生的关系和冲突;还尽可能合理地虚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能存在的一些人物,并为这些人物精心塑像。同时,影片还尽可能合理地围绕着情节作艺术虚构。这包含,尽可能合理地虚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尽可能合理地虚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能发生的一切细节。再就是,尽可能合理地围绕着环境、氛围作艺术虚构。这包含,尽可能合理地虚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能存在的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不同时间中不同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场所;尽可能合理地虚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能存在的典章制度、楼堂馆所一直大漠荒野审美洞窟和地外世界,再就是人物的衣着服饰、文化艺术以及一应道具。这样用虚构去丰富“史实文本”的目标则是,通过丰富人物形象,丰富故事情节,美化场景氛围,进一步富集“艺术文本”的文化蕴含,升华“艺术文本”的美学品格,与当今世人的审美理想相契合。自然,史学家们记述的历史,也不见得就是“史实文本”,这就要进一步说到“史学文本”的问题。这种艺术演绎,艺术虚构,在“艺术文本”与“史实文本”中还有一个复杂的因素是“史学文本”,即历史学家对“史实文本”的描述和阐释,还有从历史上包括笔记、诗文戏曲小说在内的“文学文本”,还有绘画等“艺术文本”,我们可以总称为“历代文艺文本”获得某些补充的知识。当然,还有一个“文物文本”,无论是遗址还是出土文物,如果是表现前朝前代史实的文化艺术品,比如壁画、竹书等等,也带有了某种虚构性。
我们都承认,电影是讲故事的。要讲故事就得先编故事。要把素材都“编”起来,还得“编”好了。这个“编”,是需要艺术的想象力的。想象,应该是合情的,合理的。钱钟书在《管锥篇·左传正义》中说过,“史家追求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这说明,连司马迁的《史记》也有不实之处,失实之处,或者,不算夸张地说,也有一些“虚构”,但是,这种虚构,这种艺术想象力,不是可以任意为之的。亚里斯多德以来,无数的先哲、先贤都对“想象力’’或者“想象”做出了相当精辟的阐释。结合《凿空者》,综合起来看就是,这电影的“想象”和记忆同属这些创作者的心灵的一部分,正是他们追忆形象的一种功能,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能够从真正的大汉王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和世界所呈现提供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历史和世界来。然而,这些电影人的“想象”活动有它一定的规范。就像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说到的,他们“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想象有它一定的范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更有一句名言是:“有想象,艺术只能算是有‘才’。有了判断,艺术才能说得上是‘美’。”歌德在《致玛丽亚·包洛芙娜公爵夫人书》里做出的类似的判断是,想象“愈和理性是可以任意位置的结合,就愈高贵”。黑格尔早就在他的《美学》的《全书序论》里也表示过,“想象”是一种艺术的“真正的创造”,黑格尔说,作为心灵的活动,“想象”只有在积极企图涌现于意识时才算存在”,它必定“具有心灵性的内容(意蕴)”,必定“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胸襟的想象”,必定“显示出人类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旨趣”。
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我看,《凿空者》里的这些虚构,这些想象,都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最后说“传奇之美”。
什么叫“传奇”?人们到知道,传奇的本意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就文艺现象文艺作品而言,像我国唐代流行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唐传奇,远离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并且养成风气和习俗,而致力于营造传奇之美魅。
历史上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有关张骞的文字记载,我们只知道他是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生年及早期经历都不详。我们还知道,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也语焉不详。张骞之所以能战胜各种难以想像的危难,获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源于他这可贵的品质。不过,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要导演表演出威武雄壮的故事,或者说戏剧,如电影,还得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舞台,表现出来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武帝建元二年(前)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将张骞一行扣留和软禁起来。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到元光六年(前),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有一天,张骞趁匈奴人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这十年留居,还有突然逃脱,原本就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张骞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路上经过了几十天极为艰苦的跋涉。那空间地理地势环境也集聚着丰富的浓郁的传奇色彩。想想吧,虽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很是浪漫,再想想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还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实实在在地说,他的作为,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结盟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第一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光是《凿空者》全景式还原了张骞曾经游历过的西域山川、草原、戈壁、湖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不同的景观和氛围,还有其中实实在地蕴蓄了多少传奇的人,传奇的事,传奇的景物,传奇的色彩和氛围,还有传奇的气势和韵味。于是,我们看《凿空者》五部电影,也就充分看到了这样的传奇的美。这,也正是影片通过扎实的剧作和完整的故事所展现的张骞惊险环生、历尽艰辛的传奇事迹,风格热血刺激又不乏恢弘大气,彰显了厚重深沉的历史与家国情怀。
谢谢出品方和创作团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经由电影《凿空者》进行审美的大好机遇和平台!由衷地祝贺你们的成功!
年2月23日
于京东“远洋LAVIE”—公园大道
(影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