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努尔苏丹6月17日电(记者任军张继业)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有一条以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街道——冼星海大街。在它不远处,还有一条以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命名的街道。两条平行的街道,记录着两位音乐家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患难之谊。
冼星海生于年6月13日,记者在冼星海诞辰周年前夕来到阿拉木图,聆听拜卡达莫夫的女儿、75岁的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追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度过的一段岁月。
年5月冼星海化名“黄训”,受中共中央派遣从延安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年年底,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打算从那里回国,但至死也未能如愿。
拜卡达莫娃告诉记者,初到阿拉木图时,冼星海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时值冬天,连一件御寒的大衣都没有。拜卡达莫夫偶然遇见无家可归的冼星海。“两人虽无法交流,但父亲知道,眼前这位抱着小提琴的音乐家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就把他带回了家。”
拜卡达莫夫将冼星海安置在他姐姐家中,当时苏联正经历卫国战争,生活很困难,食物凭票供应,配给的面包非常少。但拜卡达莫夫一家从没把冼星海当外人,给予他无私帮助。正像哈萨克人常说的,“在饥饿的时候分食最后一块面包”。
拜卡达莫夫时常哼唱哈萨克民歌,弹奏冬不拉,冼星海用小提琴伴奏。冼星海也给拜卡达莫夫姐弟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以及他最喜欢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这也是房间里最欢快的时刻。
年年初,冼星海经拜卡达莫夫推荐,前往科斯塔奈市音乐馆做音乐指导。年在一次赴偏远山村巡回演出中,冼星海染上肺炎,同年10月底病逝于医院。
拜卡达莫娃回忆说,当时冼星海化名“黄训”,父亲并不知道带回家里的人是冼星海。后来父亲从报纸上看到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又名黄训)在苏联逝世的消息,这才知道自己接到家中的正是冼星海。
从年年底到年6月,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度过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其间,冼星海汲取哈萨克民族音乐精华,创作了哈萨克英雄题材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等一批传世佳作。
《异国寻找冼星海》作者丁海嘉告诉记者,哈萨克斯坦人民习惯以著名人物给城市街道命名来表达追思与敬仰。年10月当时还是哈萨克斯坦首都的阿拉木图市决定将拜卡达莫夫家附近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冼星海大街,并为冼星海竖立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的第一行乐谱,并写道“冼星海用音乐在两国人民之间建起了一座友谊之桥,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愿中哈友谊世代相传”。
丁海嘉表示,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的友情也成为中哈民心相通的关键元素。年5月中哈首部合拍影片《音乐家》上映,同年《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日子》一书以中、俄、英三种语言出版。
拜卡达莫娃告诉记者,她很感激哈中两国将这段历史以电影和书籍等形式记录下来。哈中两国是邻居,有了更多的接触,两国人民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关系也会更加紧密。为此,她将尽己所能将这段友谊佳话传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