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匈奴占据河西走廊,大月氏和乌孙是如何西迁
TUhjnbcbe - 2023/9/13 20:10:00

字,一次说清大月氏和乌孙西迁,建议收藏再看。

公元前年,右贤王罗姑比大破月氏,迫使月氏西迁到伊犁河流域,称为大月氏。当月氏被迫离开河西走廊时,有一部分人留下,匈奴人将他们分为三部,称小月氏。一部主动越祁连山,与西羌人杂居,称湟水月氏。第二部在弱水上游龙首山南侧的小河卢水流域为奴,称卢水月氏。第三部在居延泽南部牧羊,称居延月氏。

曾经赶走乌孙的月氏,囚禁冒顿单于的月氏,为何在右贤王面前显得战力不足?这和西域有关。

月氏人和西域诸国建立了紧密的商业联系,一部分月氏人甚至迁居到西域各地。随着月氏人对西域的了解,他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气候与地貌与河西走廊相近,都适合牧马。尤其是伊犁河流域,可承载的人口和牛羊比河西走廊还大,更没有风沙侵扰。

随着匈奴屡次南下,一批批月氏牧民和商队离开故土,去了西域。等到右贤王挥师大举南下,月氏内部也开始动摇,一部分战士心系西域的亲人。

图-大月氏和乌孙西迁

月氏不敌匈奴,举族西迁,却并非二三十万人一起迁离,而是分散为小部落,陆续分道迁离。月氏的迁移路线,进入塔里木盆地后,首先来到楼兰。

楼兰是吐火罗人,有户,人,控弦骑。月氏能轻松击败楼兰,问题是楼兰此处承载不了众多人口。月氏本部有十几万人,再加上其他迁徙的小部落,一共二三十万人,再加上数十万牛羊骏马,能在一夜之间就能把楼兰附近孔雀河沿岸的草场吃光。

图-楼兰故地罗布泊的盐湖

进入塔里木盆地有南北两道,月氏人没有走南道,因为南边非必经之地,也缺少东西走向的河流,月氏走北道逆孔雀河而上。

在库鲁克塔格南麓与孔雀河之间,有一个山国(墨山国),古时库鲁克塔格又称墨山。山国是塞人,控制库鲁克塔格南麓广大地方。山国有户,人,控弦骑。山国人虽然有城邑,却更爱散居在绿洲上,没有人能准确统计山国的人口和兵力数量。

山国的都城营盘,在孔雀河以北5千米处,营盘呈圆形,用泥土、胡杨树枝等建成,内径约米,高约7米,宽5米左右。

往西到孔雀河与塔里木河交界处,如果沿霍拉山脚下西行,就进入了龟兹势力范围。龟兹有户,人,控弦骑。龟兹人活动范围在霍拉山南侧,东西长度几百千米,月氏人分批次进入这个区域,如羊入虎口,给龟兹人送妻妾和奴隶。退一步说,即使越过这个走廊,还要经过姑墨,从疏勒翻山越岭,才能进入伊犁河的上游河源之一特克斯河。

月氏人没有继续沿塔里木河走北道西行,北道既危险,又没有地方可承载月氏的人口。月氏骑兵赶着大量的牛羊,载着无数物资,对新家园充满向往。

月氏人沿孔雀河北上,进入焉耆[qí]盆地。焉耆是吐火罗人,有户,人,控弦骑。焉耆盆地还有一个中原过去的危须部落,有户,人,控弦骑,在焉耆人的压力下顽强生存。焉耆的总体战略,是兼并危须,统一焉耆盆地,再沿孔雀河南下兼并尉犁和、渠犁。若干年后焉耆完成了以上战略布局,此时分批西迁的月氏也不敢招惹这个地头蛇。

焉耆人不但占据博斯腾湖水土肥美之地,主导焉耆盆地,而且逆开都河西上,他们还有一个广阔的后花园。从焉耆盆地逆开都河西上,约千米,便是巴音布鲁克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草原,仅次于呼伦贝尔草原。

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处天山隆起带的山间盆地,属中生代山间断陷,雄伟的额尔宾山东西绵延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盆地。巴音布鲁克草原平均海拔在0米至米之间,遍布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沼泽、山地草甸。

草原上降水量不大,夏季四周山脉大量冰雪融化的涓涓细流汇集盆地,形成大片沼泽草地和湖泊,宛如巨大的绿色地毯,将整个大地覆盖。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绿草茵茵,牛羊成群,这里盛产焉耆马、巴音布鲁克大尾羊、美利奴羊和牦牛,誉为“草原四宝”。策鞭奋蹄驰千里,巴音布鲁克的焉耆马与伊犁盆地的乌孙马、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马齐名。由于地处高原,巴音布鲁克冬季冰雪覆盖,焉耆马却能在冰上健步如飞,在大雪天中的奔跑能力突出。由于巴音布鲁克沼泽河流众多,焉耆马善游,泳姿轻健,入水后仿若游龙归海,纵横无碍,又名“焉耆海马”。焉耆马可载人划水,能驮上人和行李潜泳,是巴音布鲁克的王者。

月氏有没有可能,借道巴音布鲁克草原进入伊犁盆地呢?

焉耆当然不同意外族西进通过自家后花园,即使月氏人借道北上,依然付出了不小代价。月氏每一波西迁经过焉耆,都留下了部分财货与女人,强龙不压地头蛇。

既然焉耆挡道,月氏为何不灭了这个国家呢?月氏或许能击败盆地中的焉耆人,问题一旦到了广袤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那就是焉耆人和焉耆战马的天下。不要说月氏,后来西迁的乌孙,以及势力范围伸展到西域的匈奴与汉朝,都拿这个焉耆没办法,人家有纵深。

月氏人从焉耆盆地东北角出来,进入吐鲁番盆地,这里是另一个吐火罗人的部落姑师(车师)。

吐鲁番盆地东西长千米,南北宽75千米,约5万平方千米。盆地北部是博格达山,西是依连哈比尔尕山,南边是觉罗塔格,东边是哈顺戈壁,不远处有哈密盆地。

吐鲁番盆地北侧的博格达山,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50千米。博格达山最高峰海拔约米,南北高度急剧下降到海拔线以下,到处是悬崖峭壁。吐鲁番盆地中间的艾丁湖面海拔-米,是中国陆地的最低点,也是世界第二低地,仅次于死海的-米。

吐鲁番盆地南边的觉罗塔格海拔在米-米之间,落差也不小。

吐鲁番盆地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约1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约0毫米。再加上四周海拔急剧下滑,地形像一个漏斗,热空气不流动,气温也比周边沙漠还要高,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区。

博格达山南麓有个高台,呈柳叶形,南北长约米,中间最宽约米。一条大河从北往南,从高台两侧穿过再汇合,因此这里称为交河城。高台为石质结构,侧面平均约30米高,而且非常陡峭,只有两个狭窄但勉强能爬上去的入口。交河城这种地理结构,军事上很难攻破。

姑师也是吐火罗人,有4户,人,控弦骑。姑师的总体实力没有焉耆强,而且大多分散居住在石台上,防御固若金汤,攻击力一般。

月氏人借道吐鲁番盆地西部,从西北角穿出,进入准噶尔盆地南缘。这里是一个风口,北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有博格达山,西南有依连哈比尔尕山,东南连接吐鲁番盆地。

图-航拍乌鲁木齐

月氏意识到此处南来北往,是个交通要道,必须掌握在手里,便留下一支人马。后来留守的这些人发展成郁立师,中原称为郁夷,有户,人,控弦骑。

郁立师的作用主要是接应各路西迁的月氏人,为其引路,提供补给等。后来月氏完全大迁移,郁立师却仍留在原地,建立属于自己的部落国家。

图-乌鲁木齐

郁立师所处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所在,位于新疆的中心地带。

月氏人再往西沿着依连哈比尔尕[gǎ]山、博罗科努山,绕过阿拉套山,就到了伊犁河盆地。途中散居的小型塞人部落,对月氏人构不成威胁。

伊犁河古称伊列水、伊丽水,平均水量约立方米/秒,是中国水量最大的内陆河,也是巴尔喀什湖最大的水源。伊犁河上游有3条源流,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为特克斯河。伊犁河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和巩乃斯河和喀什河汇合后称为伊犁河。伊犁河全长约千米,约1/3强在中国境内,流经哈萨克斯坦,最终注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盆地纬度约为北纬42.5度至45度,盆地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

伊犁河盆地也就是伊犁河上中游,介于天山山脉北支博罗科努山与南支哈尔克山之间,穿越一系列山地和谷地。伊犁河盆地像个三角形,是个半封闭的地方,北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东可抗拒来自哈密、吐鲁番等盆地的干热,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风沙的入侵。伊犁盆地年降水量达到毫米,春季还有高山积雪和冰川融水流入,水量丰富。

图-伊犁八卦城

伊犁河盆地中的塞人,散居在各段河谷,经常争夺牧场而发生械斗,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国。月氏人陆续进入伊犁河盆地,不断侵占塞人的领地,地盘逐渐增加,成为该地实力最强的一极。不过塞人不断反击,月氏人还没完全占据这片风水宝地,乌孙人就从河西走廊衔尾追来。

匈奴率乌孙赶跑月氏,却没有将河西走廊让给乌孙人。右贤王将河西走廊一分为二,西部靠近西域的封给浑邪王,东部靠近汉朝的封给休屠王。两大部落王麾下各有众多小部落,他们听右贤王调遣,每年向右部进献大批牛羊骏马。

月氏人主力虽然跑了,但河西走廊还有若干羌人、月氏人的小部落,也都臣服浑邪王和休屠王。

如果乌孙人愿意,他们可以重回河西走廊,位居浑邪部或休屠部之下。乌孙人志不在此,实力却远不足控制河西走廊,为之奈何?

此时大月氏在伊犁河盆地,正和塞人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逐步融合。

乌孙昆莫猎骄靡做出西征的决定,既然月氏能征服伊犁河的塞人,乌孙为何不能?而且找月氏复仇,正好师出有名。

乌孙西迁的路线与月氏不同,他们是从匈奴右地出发的,因此塔里木盆地南部有月氏部落,乌孙人却主要分布在天山北侧和伊犁河谷。

乌孙西征,首先穿过淖毛湖戈壁,第一个大的据点是蒲类海。

天山东侧有几座余脉,北天山、巴里坤山、哈尔里克山,这几座山围城一个盆地,隔绝了南北的沙漠。盆地西侧有一个湖泊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巴里坤湖湖面大致呈椭圆形,东西宽9千米,南北长13千米,总面积约平方千米,古代面积最大时多达多平方千米,几乎占盆地西部大部分宽阔处。

巴里坤湖海拔米,四周山峦起伏,湖中间是咸水的,但周围有面积更大的淡水沼泽地,水草丰美,是辽阔的牧场。高山下的冲积扇缓坡土质肥沃,草木丰茂,湖中碧波荡漾,有“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帐篷星点,牛羊骏马成群,牧歌悠扬。巴里坤湖流传着“汉姑泉”和“蒲类海”的美好传说。

后来乌孙主力继续西行,留下一部驻守,逐渐形成蒲类国,有户,人,控弦3骑。

蒲类人设庐帐,逐水草而居,善田作,骑射出众。蒲类人生存方式与乌孙完全一样,当年他们在河西走廊,就是游牧和农耕并存,与完全游牧的匈奴不同。

蒲类海周边只是乌孙中转站,此处容纳不下十几万人口,乌孙的目标是伊犁河盆地。

在博格达山与依连哈比尔尕山之间缺口,有一个月氏的部落,名为郁立师,中原称为郁夷。为了对付郁立师,乌孙将其从缺口处赶走,并留下一支兵马镇守。这部人马后来发展为且弥,有户,人,控弦骑。

郁立师为了躲过乌孙追兵,举族迁徙到博格达山西北麓。乌孙人当然不会就此放过郁立师,仍派出追兵,郁立师则再次东迁上百里。追击的这支人马后来就在博格达山西北麓定居,发展为卑陆,有户,人,控弦骑。

郁立师在博格达山北麓游牧,有户,人,控弦骑。西有且弥和卑陆,东有蒲类,西边更远还有乌孙的主力,形势非常不利。但随着匈奴右部开始对乌孙用兵,天上东北部这些部落国家,全都臣服匈奴,这些部落首要任务是在匈奴的控制与汉朝的羁縻下生存下去,而非自相残杀,郁立师也就得救了。

图-西域天山东部势力

乌孙人继续西行,来到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也就是进入准格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一样,也有南北两条道,都是沿着沙漠与高山之间的绿洲行进。北道在阿尔泰山脉南麓,气候寒冷,骑兵即使一仗不打,也必定伤亡惨重。何况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流域还有凶悍的呼揭人。

乌孙人能否走吐鲁番盆地、焉耆盆地、巴音布鲁克草原这条线进入伊犁盆地呢?吐鲁番盆地的姑师国,或许对乌孙难以形成实质威胁,但越过觉罗塔格,来到焉耆盆地,焉耆人就没那么好对付了,实际上后来匈奴和汉朝也只是控制姑师(车师),拿焉耆没有办法,他们通过开都河连接巴音布鲁克草原,纵深太长了。

焉耆对外来的月氏、乌孙、匈奴、汉朝都很谨慎,从来不允许外来军队通过巴音布鲁克草原这个后花园,而月氏人甚至付出了一些人口代价才通过焉耆盆地北上。

乌孙继续西行,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博罗科努山北麓、艾比湖等地,一步一个脚印,和本地塞人通婚,深度同化其他民族。

乌孙与月氏同化塞人的方式不一样,月氏是小规模贵族通婚但保持部落独立性,只求与当地的塞人和平共处;乌孙是大规模通婚,力求从文化上融为一体。

过了几年,乌孙基本控制准格尔盆地南部区域,牧马招兵,渐渐强盛。

图-乌孙势力范围

此时的乌孙,终于越过阿拉套山与玛依力山之间的阿拉山口,从阿拉套山的北侧,绕到了伊犁河谷。

这场大战持续了十几年,乌孙中的塞人起了很大作用,伊犁河的塞人诸部,大多数保持观望,小部分倒向乌孙。月氏无力回天,只好继续南迁。

乌孙人占据伊犁河谷,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控弦十余万,军容鼎盛,不愿再事匈奴。

月氏人在乌孙与塞人的联合攻击下,不得已退出伊犁河盆地,南边是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国占据费尔干纳盆地,这里三面环山,只有一个狭小出口,纬度比伊犁河盆地低,也是个风水宝地。但大宛国有6万户,30万人,控弦6万骑。

月氏人当然打不下大宛,而天山和帕米尔高原以西,是康居人的地盘。康居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有有12万户,60万人,控弦12万骑,兵强马壮。

月氏人的总体实力不如康居,但不甘给康居养马,也不可能攻入大宛,只能继续南下到阿赖山西侧的卡希尔河流域,此处是康居与大夏的缓冲地带。月氏称这里为粟特,花了几年时间征服同化粟特人,月氏日渐强大,最主要的矛盾是领地太少。

从卡尔希河往南绕过吉萨尔山,就来到阿姆河盆地(吐火罗盆地)。阿姆河古称乌浒水、妫水、沩水。阿姆河上源是瓦罕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南部,和帕米尔河汇流后称为喷赤河,再与瓦赫什河汇流后称为阿姆河,从阿姆河盆地流出,流经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勒库姆沙漠,最终注入咸海。阿姆河大部分河水来自帕米尔高原(葱岭),平均水量约立方米/秒,全长约千米,是中亚水量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河,流经塔吉克、阿富汗、乌兹别克、土库曼四个国家。

阿姆河盆地纬度约为北纬35度至39度,盆地南北最宽约千米,东西最宽约千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阿姆河盆地四周山脉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吉萨尔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西侧有一个大缺口。

大夏位于就阿姆河盆地,希腊人曾在这里建立巴克特里亚国。大夏人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塞人,还有少量吐火罗人和希腊人。大夏和大宛一样,受到希腊影响,是个城邦制的国家。大夏不是统一的国家,没有国王,各城邑都有城主。最大的五个城邑,就是大夏五部:休密、双靡、贵霜、肹顿、都密。

图-大月氏与大夏

月氏进入阿姆河盆地的时机很好,城邦各自为战,要是再过一百多年,可能就会形成统一的国家。在月氏人看来,四个字可以概括大夏人:兵弱,畏战。

阿姆河北岸生态比南岸好,北岸有多条河流注入,水土肥美,可耕可牧。南岸由于卡拉库姆沙漠的风沙袭入,导致南边兴都库什山脉的河流不能注入阿姆河。

月氏先是控制了阿姆河北岸,复国称大月氏,南边称为大夏,各城邦皆臣属大月氏。大月氏的首要生存目标,是确保在阿姆河盆地站稳脚跟,大夏一日不灭,大月氏人就睡不安稳。因此后来张骞来到大月氏时,感受到大月氏人对报复乌孙和匈奴完全没有兴趣,目标是河对岸的大夏。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大月氏越过阿姆河,进一步控制大夏各部,互相融合,定都蓝氏城。到东汉初,大月氏有10万户,40万人,控弦十余万骑。

1
查看完整版本: 匈奴占据河西走廊,大月氏和乌孙是如何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