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首都又又改名了,改回了「阿斯塔纳」。
之前,它的首都名叫「努尔苏丹」;
再往前,名为「阿斯塔纳」。
令人惊奇的是,这两次改名都是现总统托卡耶夫(KassymZhomartTokayev)的主张。
从外界来看,他的做法似乎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儿莫名其妙。
如此大费周章,到底是为什么呢?
01.改回原名的首都
哈萨克斯坦的首都原名为「阿斯坦纳」,现总统托卡耶夫刚继任时,称为了纪念前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ūrsūltanbūlyNazarbaev)对国家所付出的贡献,于是将首都改名为「努尔苏丹」。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图片来源:Sputniknews
不过,在今年九月,「新哈萨克斯坦」议会的议员们提议将首都改回原名:
「在一个人还健在时,用他的名字为城市命名是不对的,而且人们也不接受首都的新名称。改回原名符合公民的需求和期待。」
而且首都自更名以来,不必要的*府成本也在增加。
单从年来看,*府就在其更名上共花费万左右的坚戈(超6.3万美元)用来更换*府机构牌子和印章。
至于当初的换名,虽说大费周折,其实大有对前总统*绩的肯定之意。
从独立后到年,哈萨克斯坦的首都一直在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
哈萨克斯坦地处欧亚腹地,连接着欧洲与亚洲的*治、文化、商贸、交通等,自独立之初便已具有发展为地区大国的潜质。
但由于地理、生态的环境限制,阿拉木图很难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加上过分偏于东南一隅,阿拉木图对整个国家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作用也十分有限。
因此新都的选址,必然同时具备良好的国际交往、*治等多项功能。
坐落于中北部更为寒冷之地,但地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都指向潜在发展前景的阿克莫拉市成了更优的选择。
哈萨克斯坦决定迁都之后,阿克莫拉也随之改名为「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首都」。
阿斯塔纳辐射了哈萨克斯坦整个国家的经济,拉动人口规模的壮大和商贸的繁荣。
在此后的崛起之路上,阿斯塔纳成长为中亚乃至整个独联体国家最具活力的亮丽之城。
这一成果几乎归功于纳扎尔巴耶夫的战略眼光。
历史上,因迁都、改名而使国家重焕活力的例子不在少数,如缅甸首都从仰光迁至内比都,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移到巴西利亚,韩国将汉城更名为首尔等。
◎巴西利亚标志性建筑:巴西利亚大教堂。图片来源:Wikipedia
缅甸与巴西的迁都意义在于将首都的职能分散,特别是经济与*治功能的分离,优化城市资源配置,避免过度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病现象;
而韩国的更名做法则更多是出于民族化的考虑。
这两种方式最终都收到了良好预期效果,哈萨克斯坦的迁都亦是如此。
但如果因为这样,就以前总统的名字努尔苏丹来命名首都,不免会招致民众的不满。
美国学者纳塔利·科赫(NatalieKoch)认为:
「纳扎尔巴耶夫的迁都与土耳其国父凯末尔迁都安卡拉类似,其意是在巩固领袖对国家*治的主导地位。」
这个看法在年的更名中便得到进一步验证。
由于阿斯塔纳新城的建设和*府的指令息息相关,它更多代表的是权力符号与*治象征。
而城市建筑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特质,又与国家脱离苏联化印记的*治意愿强烈相关,民众的生活及现实感被「符号化」所撕裂。
更有甚者,首都命名背后的浓厚*治色彩,是托卡耶夫对纳扎尔巴耶夫*治路线的继承及忠诚宣誓。
这一点民众无法接受也不愿认可,因为它暗含国家*治依旧延续强人支配的模式进行下去,*治现代化似乎永无革新的可能。
02.走向*治现代化的哈萨克斯坦
今年1月,也就是首都重新换回原名阿斯塔纳之前,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城市阿拉木图集中爆发抗议活动,人们因国内天燃气价格的突然大涨而表示不满(参见《为什么仅仅八毛钱就能压垮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市*大厦遭袭击。图片来源:Reuters
不过,抗议中的大部分民众似乎是针对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他在位近30年,并将权力移交给精心挑选的忠诚者。」
为此,以总理塔斯马加姆别托夫为首的内阁宣布辞职,纳扎尔巴耶夫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职位撤销,但仍不能消弭民众的紧张情绪。
最后,总统请求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派遣维和部队,才把这起骚乱最终平息。
◎维和部队从哈萨克斯坦境内撤离。图片来源:Reuters
自暴乱事件后,托卡耶夫才首次公开批评前总统,指责纳扎尔巴耶夫未能与普通民众分享庞大的国家财富。
在这种情形下,纳扎尔巴耶夫在抗议者与*府的冲突中彻底隐退,他称自己只是一个「退休人员」,心甘情愿地将所有权力拱手让给托卡耶夫。
骚乱过后的一个月,托卡耶夫提出修宪建议,避免让纳扎尔巴耶夫式的现象继续存在。
但他依旧称赞纳扎尔巴耶夫的贡献:
「我知道全国各地都流传各种负面谣言,然而,第一任总统为将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做了很多工作。让我们向第一任总统的历史功绩致敬,突出他无可置疑的成功和功绩,并将可能的误判作为对我国未来领导人的警告。」
托卡耶夫认为,纳扎尔巴耶夫取得的成就之一,便是决定将哈萨克斯坦首都从最大城市阿拉木图迁移到阿斯塔纳。
这个决定被认为具有战略意义。
◎托卡耶夫与纳扎尔巴耶夫。图片来源:wenhui.whb
从「一月事件」以来,托卡耶夫一面淡化对纳扎尔巴耶夫及亲族的势力影响,获取民众信任,一面则承认前总统的实际贡献,减小权力摩擦,从而巩固自身的执*地位。
之后,托卡耶夫不断调整*策措施及公布改革方案。
托卡耶夫提出改革措施,他本人身作表率,辞去「阿玛纳特*」执**主席之职,回应民众意愿。
在托卡耶夫看来:
「这个国家要从一个『超级总统』的执掌模式转变为一个『规范总统』的行*模式。」
他所说的「超级总统」模式,其实反映了哈萨克斯坦自独立以来的*治局面。
在纳扎尔巴耶夫的任期内,*治选举的公平性饱受争议。
议会不仅允许纳扎尔巴耶夫不受当时总统任期两届的限制规定,还被授予卸任后依旧可以决定国家*策的权力,并且通过一项法案,强调「侮辱总统或破坏总统形象属于违法行为。」
自年托卡耶夫从纳扎尔巴耶夫手中接任以来,他逐渐与铁腕统治这个中亚大国的*治模式拉开距离。
托卡耶夫发起了改革,呼吁「为公平、公开的*治体系制定全新标准。」
他向国人传递一个明确信息:
「走向新哈萨克斯坦的路线在于改变国家发展模式。」
◎哈萨克斯坦通过调整总统任期法案。图片来源:世界新闻网
*治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日益提上哈萨克斯坦的改革议程。
美国*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
「在那么多现代化国家里,存在的权力真空可以暂时由领袖人物填补,但只有*治制度才可永久填补这一真空。」
由此,*治权威的转移也就随之发生变动。由私人性权威过渡至具有理性约束的行*模式。
至于哈萨克斯坦的*治现代化会走多远,走到何种程度,只能拭目以待。
不过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