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革命的中心应在武汉,此乃内陆中心,一呼百应,建国时首都应该在西安,这是全国的中心,将来要做一个亚洲的中国,则应定都在伊犁。”——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早在年,晚清*府还在苟延残喘之时,孙中山就曾这样说,他日革命取得成功,则新*府首选的都城极佳位置为新疆伊犁。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会认为有些荒谬,那么,当时的他们是以何为依据,认为伊犁是最合适的呢?
接首文,孙中山同他的智囊团,通过集思广益得出:首先,他们的革命中心在武昌,如果是为了自保,那么就选武汉为首都;如果想要一统华夏,就应该选择国土中央的西安为首都;但如果想要称霸亚洲,进而谋求世界,伊犁无疑是最理想的首都。
我们都清楚,定都是一等一的大事,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安危,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通过反观历史和立足现状,以及展望前景来确定首都的位置。为此,孙中山还同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先生进行过深入的交流。章太炎认为应该定都在武昌,原因是结合当时的发展状况,北京*治势力太过复杂且交错,受洪秀全太平天国一事的影响,那时北京的民心和风气,都不利于*局的稳定,不适合做首都。
两人还谈到了经济发达的上海,章太炎则表示,上海虽然来往贸易很多,拥有发达的港口,但上海近海,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无疑是十分危险的。综合考虑,武昌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作为革命的源头之地,定位首都的意义重大。
但是,章太炎的所见,没有得到孙中山的认可,他坚持认为,中国如果想要称霸亚洲,还是要考虑伊犁。在“国父”孙中山的眼里,伊犁的战略位置是十分重要的,而伊犁刚好可以作为亚欧连接点,是可以胜任首都这个任务的。
伊犁的地理位置
武昌虽然处于一定的中心位置,可以四面开花,繁荣发展,但其有限的交通条件,鞭长莫及,很难管控到蒙古、新疆、西藏和东北三省。
而伊犁则不同了,不仅可以很好地管控国内,还能进一步掌控亚洲。在历史上,很多朝代往往因为首都距离西域较远,无法进行有效管控,致使邻国来犯,战火不断。而他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再发生。
不难看出,当时的孙中山是有着极大的野心的,他所考虑的,早已不是单单发展国内的*治和经济,是本着成为亚洲核心,争雄世界的雄心壮志。
伊犁经济繁荣
年,清*府取“大清皇帝之恩惠得以惠及远方边陲”之意,于伊犁河北岸修建惠远城,其城高达一丈四尺,周长大约九里,规模宏大,从此,惠远城城为整个新疆的*治、军事核心,来往商客不断,一片繁荣景象,有“小北京”的美称。这就是,为什么左宗棠宁愿自筹军饷,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伊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父”虽然未能完成一统,但身为领袖的他,自然是能够看出伊犁的重要性。
伊犁通商便利
伊犁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其有着显著优势的贸易口岸资源,便于通商。
距离伊宁市不足一百公里的霍尔果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口岸遥相呼应,通商十分便利。远在隋唐年间,霍尔果斯口岸就是重要的通商驿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如孙中山所料,该口岸成为了我国西部最大的公路口岸。
一千个人便会有一千种看法,历史的评价在于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但观孙中山为国为民的深远考虑,“谋”大洲的远见是值得肯定的。留有遗憾的是,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太过复杂,没有实力和时间来完成定都于伊犁。虽然孙中山“定都伊犁”的宏伟蓝图没有实现,但其大胆前卫的思想为我们带来的思考,在今天看来,无疑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毛主席对孙中山,这位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给予的高度评价。在毛主席看来,孙中山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他为全心全意改造中国,而耗费了一生的精力。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所有虚幻的梦想,在它面前一一破碎,照出了血写的现实。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节点去展望未来,或回顾过去之时,即便心飞云霄,也要记得脚踩大地。
十分幸运的是,新中国在几代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下,崛起迅速,直到今天,我们不仅成为了亚洲强国,更成为了影响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定会复兴如盛唐景象,届时万国来朝,尽显“天朝”神威。#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