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地名均有其产生演变定型的历史以及不同语种的涵义。从地名的历史演变可以窥见当地人文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因此,了解新疆自治区和新疆兵团行*区划地名和市县名称的演变历史,对于了解新疆各族人民的历史以及迁徙流动等情况有一定的帮助。基于这种宗旨,现简要介绍新疆各市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市、主要团场地名名称的演变历史。
乌鲁木齐市,乾隆年间设屯堡取名乌鲁木齐,俗名红庙儿。年设迪化州,年新疆建省后,以迪化州城为省治城,年后称迪化县,年改为迪化市,解放后恢复乌鲁木齐旧名。乌鲁木齐汉代为车师后王地,唐为庭州,后改隶北庭都护府。元代为别失八里元帅府,明隶蒙古卫拉特,清初属蒙古准噶尔部。关于乌鲁木齐的语属语义向有争议,徐松在西域水道记里认为是维吾尔语”格斗之谓,准、回二部格斗于斯”故名。民间认为系蒙古语优美的牧场、好围场等,刘维钧在西域史话一中认为由轮台一词的原音演变而来。现代又有为维吾尔语团结的说法。
伊宁市,伊宁系汉文名称,少数民族称为固尔扎。清乾隆年间建城时称宁远城,光绪年间置宁远县,民国年间改称伊宁县,年自伊宁县析置伊宁市。伊宁汉代为乌孙国地,晋代属铁勒部,北魏属悦般,元为阿力麻里,明代属瓦剌部,清代属蒙古准噶尔部。
奎屯市,系蒙古统治西域时期形成的地名,意为冷水,因处河水而故名,即现奎屯河之指。明清时为准噶尔布尔古特台吉呢玛游牧之地,清乾隆二十二年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后,在此设置军台称奎屯,移兵屯田。年清*府在此地安置土尔扈特东路二旗隶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年隶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年改厅为县,成为乌苏县九庄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属克拉玛依市辖,年自克拉玛依市析置奎屯市。奎屯自古以来为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明清时期在现哈萨克斯坦境内伊犁河支流奎屯郭勒还有一处称奎屯。
昌吉市,昌吉系由yanibalik一称演变而来,多译为仰吉八里,系突厥语新城,也有人译为昌都剌。年清置昌吉厅,年筑宁边城,年改名昌吉县,年升昌吉市。昌吉汉属单桓东且弥西且弥等,晋隶高车北魏属柔然,北周属突厥唐属庭州,元为回鹘五城之一,明代为蒙古卫拉特部牧地。
塔城市,古称郅支城或北鸥城,当地民族俗称秋吉克或北雅尔,后以塔尔巴哈台山名转称塔尔巴哈台塔城,为塔尔巴哈台城之缩称。清代置塔尔巴哈台直隶厅,民国初改置县,年改称塔城县吗,年升为塔城市。在清代文献中又先后称为雅尔城、楚呼楚、绥靖城,自汉代至明先后有匈奴、鲜卑、高车、突厥、柔然、黠戛斯、蒙古等部族活动。
阿勒泰市,系由突厥语altay一词演变而来,旧译阿尔泰。同治初年,在此建承化寺,遂成地名。年置承化县后改阿尔泰县,解放后改为阿勒泰县,年升为阿勒泰市。阿勒泰汉代属匈奴,三国属鲜卑,北魏先后属高车、柔然,后魏至唐属突厥,明属蒙古部直至清。
博乐市,元代称为不剌孛罗普剌,后来因河称为博罗塔拉或博尔塔拉,蒙古语义绿色原野。年置博乐县,年升为博乐市,历史上长期为蒙古部游牧地。
哈密市,最先称昆吾、伊吾、伊吾卢、宜禾县、伊吾郡、伊州、胡芦碛等,元代称哈密力、合迷里、渴密里、感木鲁等,明代称哈梅里、可梅里、柯模里等,永乐时置哈密卫,从此多称哈密。年由哈密直隶厅改置哈密县,年升为哈密市,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哈密地区,设立地级哈密市。历史上先后有鲜卑、蠕蠕、回鹘等部活动,在清代少数民族称哈木尔库木尔等。
吐鲁番市,元明时称吐尔番、土鲁番。清时称吐鲁番,清光绪中置吐鲁番直隶厅,建广安城,又名安乐城,为今吐鲁番城。年置吐鲁番县,年改设吐鲁番市,吐鲁番汉代为车师前王庭地,晋为高昌郡,北魏属柔然,五代为回鹘地,宋为辉和尔地。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吐鲁番地区和县级吐鲁番市,设立地级吐鲁番市;吐鲁番市设立高昌区。
库尔勒市,旧称库陇勒,民国初年设库尔勒分县,年置库尔勒县,年置为库尔勒市。库尔勒汉代为危须国地,清乾隆间徙多兰维吾尔人居之。
阿克苏市,自纪元前至唐分别称为姑墨、亟墨和墨跋禄迦等,以后又称拨换城、威戎城、于祝末蛮、阿速等。年改称阿克苏并置县,年设为阿克苏市。
喀什市,自汉代至清分别称为疏勒、沙勒佉沙、迦师佶黎、合失合儿、可失哈耳、哈失哈尔、喀什噶尔等,年在疏附县一个区的基础上成立了喀什市。喀什汉为疏勒国地,隋属突厥,明属东察合台汗国。
和田市,自古分别称为于阗、屈丹、于遁、五端、兀丹、豁旦、斡端、忽炭、赫探、瞿萨旦、那涣那、额里齐、伊里齐等,年置和阗直隶州,年改,置和阗县1959年改称和田县,年由和田县析置和田市。
阜康市,古称墩剌特纳格尔。年置阜康县,年设为阜康市。阜康汉时为单桓国卑陆国郁立师国车师后国地,魏晋为蠕蠕地,周隋为东突厥地,宋元为西州回鹘地,明为瓦剌地。
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之意,是该词的意译。年设县级克拉玛依市,年升为地级市。
乌苏市,年筑城取名库尔喀喇乌苏,年在旧城东北筑新城,乾隆帝赐名庆,年置乌苏县,年设县级乌苏市。乌苏汉属匈奴,明为蒙古卫拉特地,清为蒙古准噶尔部游牧地。
米东区(乌鲁木齐市),清称古牧地,后称三道坝、三个泉子、黑沟等,杨增新统治时期为纪念其子杨应乾而下令将三道坝改名乾德。年改名米泉,米泉县原属迪县,后移至乌苏市之后,年析出置县,年底升为米泉市,米泉一称因当地多产稻谷故称。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昌吉回族自治州原米泉市和原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成立米东区。
乌鲁木齐县,该县的历史沿革与乌鲁木齐市的历史沿革密切相关。该县初置于年时,其地域包括乌鲁木齐和米泉两县的范围,名称沿用迪化民国以后,迪化县先后隶属于迪化行*区和迪化专区,年将迪化县改称乌鲁木齐县,先后隶属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和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的古代隶属历史如乌鲁木齐市。年初,乌鲁木齐县*府驻地由建国路迁至南湖。年,乌鲁木齐县机关迁至板房沟乡(现为板房沟镇)办公。
伊宁县,年设宁远县,年改名伊宁县,年设立伊宁市,后彻底划分了两市县的各自行*区域,当地居民多以吉里于孜泛称伊宁县。伊宁县自汉代至清朝分别隶属于乌孙部铁勒部悦般阿力麻里、蒙古瓦剌部和准噶尔部。
霍城县,霍城之名自霍尔果斯一名简化而来,原系水名为霍尔果斯河,年在乌哈尔里克地区筑城名绥定城,新疆建省后设伊犁府治该城,年设绥定县,年自绥定县析置霍尔果斯县,年改霍尔果斯县为霍城县,年改绥定县为水定县,年将水定县并入霍城县,县治水定镇。
霍尔果斯市,”霍尔果斯”的名称源出蒙古语(准噶尔)。原意为”地多干骆驼粪”,也可作”最佳游牧地”解。年6月26日,国务院行文《国务院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霍尔果斯市的批复》,主要行*区域包括原霍城县伊车嘎善乡和莫乎尔牧场、兵团四师61团和62团、霍尔果斯口岸,霍尔果斯市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巩留县,巩留史称特古斯塔留,清前期为额鲁特蒙古游牧地,清后期满营屯驻,之后当地居民始称皇工,年设县称巩留县,该名称因县辖地包括巩乃斯、特克斯等地区,遂按巩乃斯、特古斯塔留两地名简称巩留。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县清为伊犁四营之一,称锡伯营亦称锡伯爱曼锡伯部落,年设河南设治局,河南系伊犁河南之意。年改设河南县,年改称宁西县,年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系伊犁河岸山口名,为蒙古语近锡伯语粮仓之意,察布查尔古为乌孙国地,清为蒙古准噶尔部牧地。
昭苏县,少数民族语古称蒙古勒库热意,即蒙古庙。旧属宁远县,后改伊宁县,年析出置昭苏设治局,年改设为昭苏县,昭苏清为额鲁特蒙古游牧地。
特克斯县,特克斯系河名。年巩留设县后属之,年析出置特克斯县。
新源县,新源古称巩乃斯,系由巩乃斯河、巩乃大草原而得名,寓意为新的水源。民国间设恰克合满设治局,年改为新源设治局,年设新源县。新源县自古先后为乌孙突厥额鲁特蒙古哈萨克等游牧地。
尼勒克县,尼勒克为古名称,系蒙古语,语义有不同说法。尼勒克地区原隶伊宁县辖,年析出设巩哈设治局,年升格为巩哈县,年改为尼勒克县。但巩哈一称一直沿用解放后,为取消歧视少数民族县名,废止巩哈一称,一度改称倪利克县,旋又改称尼勒克县,尼勒克县自古为多民族游牧地区。
裕民县,裕民地区自古为游牧区,少数民族称该地区为察汗托海,系蒙古语白色灌木林之意。民国初塔城县设置后裕民地区,受其管辖旋又设立察汗托海设治局,年改置裕民县,现少数民族仍有人称之为察汗托海。清为蒙古部游牧地。
额敏县,额敏之称因河而来,自元代始史籍分别称之为业满、叶密立,也迷里叶密里等,均为河名emil之不同音译。清属塔城直隶厅,民国初隶塔城县,年置额敏县,额敏古为蒙古部游牧地。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自西辽始就有不同写法,如霍博、火孛、虎八、霍博克、和博克、和丰、霍布克赛里等,年设和什托洛盖县佐,年设和丰设治局,年改置和丰县,年成立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清为蒙古部游牧地。
托里县,托里系蒙古语镜子,清代多称为托里,民国间称克烈半,自额敏县析出设克烈半县,1950年改置为克烈中心区,隶塔城专区。年改称托里县,清代为蒙古部游牧地。
沙湾市,沙湾一称因该地区多沙丘故称,原属玛纳斯绥来县辖,年析出置沙湾县。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民*部批复同意撤销沙湾县,设立县级沙湾市。
青河县,该县名由河名青格里河演变而来,原隶布伦托海县,年置布尔根河,青河县三大河流之一县佐,旋升为设治局,年成立青格里河设治局,布尔根河设治局归并之,年升格为青河县,亦称为青格里县,解放后正式定名为青河县。
富蕴县,富蕴系现代地名,上世纪30年代因当地矿藏丰富故称,旧称可可托海,系蒙古语绿色灌木林之意,年设耳里匮县佐,旋升为可可托海县,年改名富蕴县。现少数民族群众仍称可可托海,也有称库额尔齐斯的。
福海县,旧称布伦托海。布伦托海系突厥语杂乱的灌木林之意,年设布伦托海县佐,年置布伦托海县,年改称福海县。
哈巴河县,哈巴河系该县河流之名,该地区原属承化寺,年设哈巴河设治局,年设哈巴河县佐,年改置哈巴河县。
布尔津县,布尔津系蒙古语苍色水之意,因处布尔津河流域而故名,原属承化寺。年设布尔津县佐,年析出置布尔津县.
吉木乃县,”吉木乃”原系民族名,为乌古斯汗国九姓氏族之一”吉别乃”的音译演变。年设吉木乃县佐,年升格为吉木乃县。年原县城划归农十师一八六团管辖,县城迁至托普铁热克镇。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木垒是蒲类之音转,因其濒于蒲类海—巴里坤湖而得名,唐置蒲类县,清称穆垒,隶奇台县。民国十九年()3月,木垒建县,从奇台县划出,定名木垒河县,新疆和平解放后,年4月成立木垒河县人民*府,隶属迪化专区管辖。年3月,木垒河县改名为木垒县。同年7月,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区。年3月,改称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奇台县,清乾隆四十一年置县,据传建县时,四十里内凿井无水,故名奇台。现县治旧名”古城子”,清光绪十五年(年)奇台县治从奇台(今名老奇台)迁驻古城子,遂将古城改称为奇台。
吉木萨尔县,汉称金满城,唐称北庭,元称别失八里,清称孚远,年置县称孚远县,隶迪化府。民国称济木萨,年改名吉木萨尔县,汉为车师地元为别失八里地,明属瓦剌卫拉特,清初属准噶尔蒙古部。
呼图壁县,本县历史沿革与昌吉市同,古称胡图克拜,因处胡图克拜河故名,后称呼图壁,元代称古塔巴,系胡图克拜之音译。年新城竣工乾隆赐名景化,年置县丞,民国初称呼图壁县,年改称景化县,年恢复今县名呼图壁。
玛纳斯县,清人或写成玛瑙斯,年筑堡名绥来堡,年置绥来县丞,年置绥来县。
精河县,清代又称晶河,因河而故名。年置精河直隶厅,年将直隶厅改为精河县,仍辖博乐和温泉两地,和年这两地先后析出置县.
温泉县,因当地有温泉而故名,突厥语称温泉为阿尔向,故当地居民又称阿尔向温泉,原属精河直隶厅,年析出置温泉县,其历史沿革同精河县。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汉籍中有蒲类东、蒲类、蒲类国等名称,即指今巴里坤。而蒲类之称源于今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唐代亦称婆悉海或婆悉阔,元代称巴尔库勒,故又将巴里坤湖称为巴尔库勒淖尔,年将新筑巴尔库勒城改名巴里坤,年定名镇西府,年改名镇西直隶厅,年改置镇西县,年改名巴里坤县,年底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伊吾县,伊吾县的历史沿革与哈密市同,原隶哈密。伊吾之称古已有之,当初泛指哈密一带,亦称伊吾卢。民国年间析置伊吾设治局,年设伊吾县。
鄯善县,鄯善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称狐胡国(但不是鄯善国,鄯善国在若羌县)。清末新疆巡抚饶应祺在《会奏新疆增改府厅州县各缺》中记载:”辟展地为古鄯善国,名曰鄯善县”,因于此置鄯善县。但古鄯善国故址并不在今鄯善县,而是在今若羌县境。故鄯善是因古鄯善国为名而非故地。
托克逊县,托克逊为吐鲁番六城之一,故其历史沿革与吐鲁番市同,旧称笃进,他古新、托克三等。托克逊,据《突劂语词典》,系突厥语,意为九乘十,即九十之意。民国初设托克逊分县,年置托克逊设治局,年改置托克逊县。
焉耆回族自治县,自汉代始即有焉耆之称。年置喀喇沙尔直隶厅,年升府改称焉耆府,年置焉耆县,年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地名写法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把散见于卷帙浩繁典籍之中的”焉支”一语的汉语音译10种写法收录如下:焉支、燕支、烟支、胭脂、胭支、燕脂、烟肢、燃支、焉耆、焉提。后来的各派学者议论纷杂,相持不下。据日本松田寿南先生说,阿耆尼是古代焉耆僧侣所使用的雅称,把焉耆一词梵语化了。梵语阿耆尼即火神之意。中国一些学者提出乌彝、阿耆尼,都是”焉耆”的同音异译。”焉耆”一词的语义上列10种写法所包含的意,历代解释家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1)指山名一一焉支山(此山坐落甘肃省河西走廊山丹县与永昌县之间,今名大黄山)。”焉支”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书称”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2)指一种叫作红蓝的植物,北方人揉取其花上最鲜艳部分,作胭脂。(3)指红蓝做成的一种染料。史册上讲,焉支山下出产一种叫红蓝的植物,匈奴人的妇女,有摘新鲜的红蓝花制作抹脸的焉脂,以至于到后来被汉将霍去病攻占之后,匈奴有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唐朝大诗人李白,也在诗中反映”焉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从以上记载中可以肯定,被汉语释成”焉支”的这个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表示”颜色”一词是无疑的。”焉耆”一词的语源,在《汉语外来词词典》”烟支”词条下注明”源匈奴”。但学者们认为,在霍去病攻打河西地区之前,河西地区是由匈奴占据着,在匈奴以前则是则月氏(张掖以东)和乌孙(张掖以西)占据着,”焉支山”是在匈奴进入该地前,居住在该地的月氏命名的。大月氏在汉文史册上被称为塞人,在古代波斯文献中被称作萨加人。研究匈奴史的学者曾这样记述:匈奴与大月氏(塞种人)争雄之久,至公元前2个世纪,大月氏始为匈奴所逼,转徙西去。而塞人的语言,确认是属东伊朗语(又称称东伊兰语)。结论是汉语史籍中”焉支”一语是由东伊兰语一月氏语一波斯语音译过来的,它是匈奴语言中的借词。
博湖县,博湖之称源于湖名博斯腾湖,因维吾尔族称该湖为巴合拉西,故维吾尔族称该县为巴合拉西,年以前博湖地区属和硕县,年经国务院批准析出成立博湖县。
和硕县,和硕之称源于蒙古部名称和硕特,清统一新疆后移驻该部故称,年设和硕设治局,年改置和硕县,古为危须国地,后为焉耆所并,清为蒙古部牧地。
和静县,和静原称和靖,古为焉耆国地,至清准噶尔部据之,年设和靖设治局,年改置和靖县,一度又称和通县,年改称和静县。
轮台县,轮台之称自汉代即存在,史记中又称仑头。轮台在汉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处于重要地位,清代称布古尔或玉古尔,年置布古尔县,清宣统,间将布古尔县改称轮台县并相沿之。
尉犁县,尉犁之称,汉代就存在称尉犁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历史沿革与焉耆回族自治县同,年设县称新平县,年改新平县为尉犁县.
且末县,汉为且末国地时亦作左末、沮末、折摩、驮那等,唐作播仙镇,元作朱里章,清作车尔臣或卡墙,新疆建省后置卡墙稽查局隶于阗县,年置且末县,古时先后为铁勒、柔然、吐谷浑、突厥等所统辖。
若羌县,若羌古称卡克里克或喀克里克古,为鄯善国地(楼兰国),年设卡克里克县丞,隶新平县,年升格为县取名婼羌县,年将婼羌改若羌。
沙雅县,沙雅由唐州名沙雁州之称演变而来,清称沙雅尔,年清军收复南疆设沙雅尔善后分局,年置县将沙雅尔改为沙雅隶库车直隶州。
库车市,古称龟兹,为古龟兹国地。自元代始称苦先、苦叉等,年定名库车。年设库车直隶厅,年改置库车直隶州,年改为库车县。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库车县,设立县级库车市。库车系突厥语译音,维吾尔语地名,胡同之意。”因其地为达南疆腹地之要街,故名。”“库车”一名自古有多种写法,有”丘慈”、”屈兹”、”曲先”、”鸠兹”、”库叉”等。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年)定名为库车。一说,”库车”系古代龟兹语,意为”龟兹人的城”。
拜城县,古称拜为,古龟兹国地。清乾隆年间在拜城设伯克制,年将拜城和赛里木合为一地置拜城县,明代一度称为摆城。
新和县,新和原称托克苏,民国初年设托克苏分县,年改置托克苏县,年因该县名与托克逊县名相似故改名新和县,意为新疆永久和平。
温宿县,温宿之称西汉时就已出现,为古温宿国属地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年筑城取名温宿城,年置温宿县,年将温宿县并入阿克苏县,年恢复温宿县,温宿县的历史沿革与阿克苏市和乌什县同。
乌什县,古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温宿国属地,古称于祝、吾曲、乌赤图尔等,年将图尔改称乌什,年设乌什直隶厅,年将乌什直隶厅改为乌什县。乌什的维吾尔语读音为”乌什吐鲁番”。意译为3个吐鲁番,如指其地富庶,意译恰当。但据《西域同文志》载:”回语乌什即乌赤,盖山石突出之谓,城居山上故名”,与宋元以来历史地名一致。维吾尔语读音后段的”吐鲁番”,可能同清代从吐鲁番移民有关。一说,乌什系突厥语,意为”物之顶端”,因境内乌赤山而得名。
柯坪县,柯坪又称柯尔坪、柯尔品、克尔品、柯平等,年设柯坪分防县丞,民国初改县丞为县佐,年置柯坪县。
阿瓦提县,阿瓦提为维吾尔语繁荣之意,新疆建省后先后属温宿府和阿克苏县,年设阿瓦提县佐,年析出置阿瓦提县。
疏勒县,疏勒古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疏勒国属地,故疏勒一称自古相沿,但自古还有许多不同音称,县名得自古国名。疏勒地名的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认为疏勒是突厥语”有水”之意,因此地域水草丰茂,故得此名;二是认为是属印欧语系中古东伊兰语族的粟特语,疏勒即粟特族名soghd的译音,系古代伊朗语”圣地”之意;三是认为疏勒是古匈奴语”黄色”之意,因喀什周围土壤呈黄色而得名。维吾尔语称疏勒为”英纳协海尔”,意为”新城”。年设疏勒直隶州,年设疏勒府,年改置疏勒县,疏勒县历史沿革与喀什市同,维吾尔族称疏勒县为喀什噶尔新城。
疏附县,疏附维吾尔族称为喀什噶尔旧城,其历史沿革与疏勒县同,年置疏附县,初,期辖疏附、乌恰、阿图什、阿合奇四县和喀什市。
伽师县,古称迦师,为古疏勒国地,其历史沿革与疏勒县同,伽师县得名于伽师河。”伽师”似‘喀什”的同词异译,即突厥语”玉”之意。维吾尔语称”排孜阿瓦提”,意为天赐昌盛。年置伽师县。
巴楚县,巴楚古为尉头国属地,又称巴尔楚克等,据《西域同文志》释:”巴尔楚克,全有也。地饶水草,故名。”维吾尔语称作玛热勒巴什,旧有玛喇巴什、毛拉巴什等不同译名,意为鹿首。年筑玛拉巴什城,年设玛拉巴什直隶厅,年设巴楚州,
年改巴楚州为巴楚县。
岳普湖县,又称岳普湖、雅普尔古、岳普尔虎等,因河而故名,原属疏勒县,年设岳普湖设治局,年改置为岳普湖县.
英吉沙县,汉为疏勒国地,其历史沿革与疏勒县同,又译英吉沙尔、英吉沙、英萨尔等,均系维吾尔语新城的音译,年置英吉沙尔直隶厅,年改置英吉沙县。
莎车县,莎车有着多年的历史。曾几度成为西域闻名遐迩的部落国,先后称为莎车国、渠沙国、叶尔羌汗国,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军事驻守重地。是一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中亚文化与西域文化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乾隆二十六年(年),设叶尔羌办事大臣。光绪九年(年),置莎车直隶州,州治莎车,辖叶城。光绪二十八年(年),直隶州升为莎车府,隶喀什噶尔道,辖蒲犁分防厅、巴楚州、叶城县、皮山县。莎车本府即今莎车县前身。民国元年(年),莎车本府改为莎车县。民国十七年(年),莎车县分成莎车、叶尔羌两县。民国三十一年(年),复并。同年增设莎车督察专区,辖莎车、泽普、叶城、麦盖提等4县。年,为莎车专区驻地,仍辖4县。年,撤莎车专区,归喀什专区。年,后属喀什地区。
泽普县,泽普之称由泽勒普善河、叶尔羌河中游之称简化而来,原属叶城县故其历史沿革与叶城县同,年置泽普县。
麦盖提县,麦盖提一名据传说是古代”多浪”部族首领米盖提带领游牧民在这里定居,遂以首领之名呼作地名,后转音为麦盖提。二是说很早以前在今巴楚一带居住着很多游牧部落,因沙漠的侵蚀,迫使集镇中心地带的人迁来这里,故称”麦尔盖孜”,意为从中心地带搬迁来的人,后逐渐演变为麦盖提。清光绪年间为巴楚州八大庄之一,称麦盖提庄。麦盖提县于民国十七年(年)八月由巴楚县析置建县。建县前系巴楚县西南部的一个重镇。
叶城县,又称哈尔噶里克、哈尔哈里克、哈哈里克、哈赫勒克等,年设叶城县,辖叶城、皮山和泽普三县,目前维吾尔族仍沿用哈赫勒克之称。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汉为西域三十六国的蒲犁、依耐、西夜、乌托等国属地,塔什库尔干,在维吾尔语里意为”石头城”,因城北有古代石砌城堡而得名。年置蒲犁分防厅,年改设为蒲犁县,年成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阿图什市,阿图什又称阿斯图、阿喇图什、阿斯腾、阿尔图什或下阿图什等,原属疏附县故其历史沿革与疏勒县同,年设阿图什设治局,年改置阿图什县,年7月14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阿图什县划归其管辖,并被定为自治州首府。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图什县,成立阿图什市。
乌恰县,乌恰原属疏附县,故其历史沿革与疏勒县同,又称乌鲁克拉提或乌鲁克恰提,年自疏附县析出置乌鲁克恰提分县,年改为设治局,,年设县改称乌恰县。
阿合奇县,汉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温宿国一部分,阿合奇系维吾尔语白色芨芨草之意,年设阿合奇设治局,年改置阿合奇县。
阿克陶县,因县城选定在原英吉沙县六区阿克托巴什,由此得名。但正式定名为阿克陶。阿克托,维吾尔语意为”白旗”,古代居民在村落附近有插挂白旗习俗而得名。现阿克陶通常按柯尔克孜语解释为”白山”,因境有白色雪峰得名。年成立阿克陶县。
皮山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皮山国属地,三国称穴山,魏作蒲山,清作固在。历史上多属于阗,年以咽吗为治所设皮山县,故维吾尔族称皮山为咽吗。
墨玉县,墨玉系维吾尔语喀拉喀什的译语,为黑色的玉石之意,境内有喀拉喀什河故名墨玉县,原属和田县,其历史沿革与和田县同,年置墨玉县。
洛浦县,原属和田县,故其历史沿革与和田县同。洛浦又作乐普、洛普、洛浦巴扎等,年置县,隶,和阗直隶州,年改称洛浦县。
策勒县,策勒清代分别称为车埒、齐剌、齐尔拉,为清代于阗六城之一,新疆建省后为于阗县的一部分,年析出置策勒县.
于田县,汉代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扜弥国所在地,古称于遁豁旦、屈丹、五端、兀丹、忽炭、斡端、瞿萨旦、那于阗等,当地维吾尔族又称克里雅,系因克里雅河而得名,该河唐代又称建德力河,年置于阗县,解放后改为于田县。
民丰县,汉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属地,魏晋为于阗国属地,古称尼雅赛图拉。年设赛图拉设治局,年改置县改名民丰县。
阿拉尔市(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古称昆岗,意为发源于昆仑山的多条河流交汇冲积成”岗”,因阿克苏河与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交汇于阿拉尔从而形成了塔里木河。阿拉尔这一地名,有四种说法:一是是蒙古语”汇聚、交汇”之意;二是蒙古语一种草的名字;三是维吾尔语意为”河洲”、”绿色的岛屿”,传说很久以前维吾尔族牧羊人躲避洪水的高台,给它起了”阿拉尔”的美名,即绿色的岛。四是清朝乾隆年间索伦部大迁徙后,达斡尔族阿拉尔氏军民驻扎新疆南疆地区后所建的阿拉尔屯(今阿拉尔市)。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铁门关市(新疆兵团第二师),市名源于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的铁门关,铁门关位于库尔勒市北郊8公里处,铁门关在铁门关市区东边直线距离38公里处。
图木舒克市(新疆兵团第三师),原名”吐木休克”,古波斯语,不详。现代维吾尔语,”鸟的嘴”,”突出的一角”。图木舒克市建市时根据地名从雅的惯例,将市名改为图木舒克市。从卫星和飞机上遥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沙漠西面有一道广袤的绿洲挡住了它沙漠黄色的触角,这道突出的绿色屏障名叫图木舒克,维吾尔语意为”鹰面上突出的一角”。
设立
可克达拉市(新疆兵团第四师),市名来源于兵团四师64团团部可克达拉镇,取名于享誉国内外的人文景区、著名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的创造地可克达拉。六十年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草原之夜》使”可克达拉”声名远扬。清朝中期,哈萨克族一部分东归迁至这里,因见其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便称为”可克达拉”。”可克达拉”为阿尔泰语系语言”绿色的原野”之意。
双河市(新疆兵团第五师),市名源于唐代在西域的博乐一带建立的双河都督府,取自于精河和博尔塔拉河双河之意。
五家渠市(新疆兵团第六师),清末民初有杨、冯、杜等5户人家,为种地从老龙河引出一条水渠,人称”五家渠”。五家渠被作为自然镇名称沿用到年。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五家渠市。
胡杨河市(新疆兵团第七师),市名来源于兵团第七师团奎屯河下游的胡杨河景区,取名胡杨河市有取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顽强生存之意,有兵团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四种精神内涵,体现兵团人在新疆两大沙漠周边、边境沿线,像大漠胡杨一样扎下根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以对祖国、对民族的赤胆忠心和巨大的牺牲精神。
石河子市(兵团第八师),新中国成立前为一杂草和荆棘丛生之原野。年夏,王震、陶峙岳等率解放军部队及国内外专家在此选址建镇。因此处原有一乱石滩的水沟,故名石河子。初为玛纳斯县辖称石河子镇。年1月自该县析出设市,明清为蒙古准噶尔部游牧地。
北屯市(新疆兵团第八师),北屯原名为”多勒布尔津”,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镇边将军张仲瀚为即将恢复重建的十师师部选址定点,因”多勒布尔津”成为中国最北的屯垦戍边重地而命名”北屯”,寓意为兵团屯垦最北之地。
新星市(新疆兵团第十三师),名称寓意新疆兵团第十三师铸造的新时代”红星”。(本来首先拟定的市名为红星市,因与黑龙江省伊春市”红星区”重名,故不能使用红星市)。
昆玉市(新疆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名源于中国最早的文化典籍《山海经》——昆冈出美玉。昆仑山自古出产美玉,而又以和田玉为最佳,将昆仑山与和田玉相结合,即昆仑山的美玉。虽然十四师人口少,耕地规模小,但其战略作用却如同昆仑山玉石一样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