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订单农业、订单收购”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当地人卖粮难问题,同时也保障了项目原材料的供应难题
●推行“订单农业”
●共建“温暖之州”
位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爱菊农业产业园区,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粮油加工项目,也是“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55个项目清单”项目之一。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始建于年,是国内历史悠久的老字号粮食加工企业。在国内粮食供应基本自给的情况下,爱菊粮油很早就开始寻求在海外适度进口补充粮食原料。年开始,爱菊把哈萨克斯坦作为了粮油原料供应产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农产品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当地不施化肥和农药的“靠天吃饭”耕作模式造就了产品天然、绿色的优良品质。加上中哈边境阿拉山口的贸易通道贯通,哈萨克斯坦具有作为粮油原料供应地的便利条件。但由于哈萨克斯坦特殊的土地*策和粮食收购*策限制,多年来,种植模式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了该地区农产品滞销的局面。
通过在哈萨克斯坦建设农业产业园,发展出独特的订单农业合作模式,解决了种植模式问题,带动当地万亩的农产品种植,并将加工之后的最终产品销往中国,爱菊的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项目令双方实现了共赢。
推行“订单农业”
年5月,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农产业加工物流园区一期项目和年加工油料作物30万吨的加工厂开建,同年12月6日,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比耶夫远程视频见证下,该项目试投产运行。这样一座现代化的油脂加工厂仅用时半年就拔地而起,令当地*府惊叹不已。
成功在哈萨克斯坦“落地生根”之后,原材料如何保障供应成为爱菊面临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粮食经营利润微薄,特别是在原料收购过程中,每多一个环节或中间商,预计每吨增加费用至元。故此,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运作中,实行全产业链模式,从田间种植、收割到收购、运输全程参与,尽量降低了原料的中间费用,从而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空间。
想要原材料源源不断,就要实现自主种植,但是,哈萨克斯坦虽然土地资源丰富,大多土地都掌握在当地农场主手中,自主种植无法实现。
一是尽管哈萨克斯坦土地开发利用率过低,但其*策保护性较强,加之*府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难以获得民众理解和支持,从而阻碍企业在哈扩展种植面积。二是土地投资壁垒,哈萨克斯坦3年《土地法》规定,本国公民可以用私人拥有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但是外国个人和企业只能用土地期限不得超过10年。
而且,哈萨克斯坦油料作物和小麦收购标准和流程有不同的规定,其中:菜籽、葵花籽、亚麻籽等油料作物,是以油料的含油率、蛋白质、水份、杂质等指标划分等级,哈萨克斯坦*府按照市场行情制定收购价格。并通过当地农业局、当地媒体公布相关指标以及收购价格。原来,爱菊集团与农场主会根据规定的相关指标签订合同。同样,在小麦收购中,按照哈萨克斯坦小麦等级标准规定小麦的等级以及收购的价格,爱菊集团通过哈萨克斯坦农业局、借助当地媒体公布企业收购价格。由当地农场主得知信息以后会根据市场行情的高低选择小麦是暂存到粮库还是卖给粮库,并签订合同。但,此种方式,粮源数量仍然难以得到保障。
经过不断地探索,爱菊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与当地农场主合作共赢的模式:施行“订单农业”。爱菊集团牵头组建了新型订单农业合作社,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萨克斯坦立大学及当地农场主等共同参与,采取“订单农业、订单收购”方式,实施种子研发、种植、管理、收割、收购、存储一条龙运营策略,指导当地农户“种什么、种多少”,不仅解决了他们“卖粮难”问题,同时也保障了集团原材料的供应。
“订单农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并不顺利。爱菊花了两个月时间,带着多份合同,跑遍周边12个村庄,户人家,最终签约的不是很多。经了解,签约率不高,主要是农民对中国企业还不放心。
于是,爱菊就先和已经签约的种粮大户推行“订单农业”,用预付订金的方式与大农场主合作,以示诚信和诚意。在此过程中,北哈州*府给予了重要支持,在*策上提供补贴,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加入“订单农业”合作。
目前,爱菊集团已与哈萨克斯坦*府签订了万亩的原料种植战略合作协议。小麦、油菜籽种植基地的长期计划将达到万亩。
鲍尔江是北哈州的一位农场主,拥有2万公顷土地,从前他经常为粮食没销路发愁、也担心卖不出好价钱。“订单农业”合作模式推广之后,他很乐意成为了第一拨人。过去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收获的粮食也完全不愁销路,鲍尔江的干劲越来越足。他说:“这都是爱菊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吃了定心丸。我再也不用为种什么发愁,也不用担心粮食卖不出好价钱了。”
在构建了以哈萨克斯坦北哈州为“境外前沿产地枢纽”的原料供应基地之外,爱菊集团还以阿拉山口作为境内中转枢纽,建设了物流中转分拨基地,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境内集散枢纽的物流集散基地,打通了出中亚及周边国家粮食进出口陆路通道。
爱菊哈萨克斯坦园区一期项目油脂加工厂目前有名员工,未来三期全部建成后,预计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多个,间接提供工作机会多个。
未来爱菊集团也致力于将哈萨克斯坦爱菊园区打造为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平台,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入区建厂,如新建牛羊肉厂、食品厂、蛋奶制品厂等,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抱团出海”,共赢发展。
?哈萨克斯坦小麦种植基地。
共建“温暖之州”
第一次和哈萨克斯坦人接触,不懂语言成为了“爱菊人”最大的障碍,前期没有翻译人员跟随,全靠现场的手势等肢体语言进修交流,而且哈萨克斯坦人从不加班,一到下班时间,放下手上的工作就离去了,这点也让人很无奈。
在经营管理中,考虑多方因素,爱菊集团主要员工为哈萨克斯坦当地人民。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同时也便于加强管理和沟通,集团一是适度增加工人工资;二是增加“名目繁多”的奖励如出勤奖励;三是及时发放日常工资和当天发放加班工资。目前普通员工月工资是原来的2倍多,技术骨干或班组长总体月收入达到0至0元。四是举办各种聚会活动,增强企业文化凝聚力,加强哈国员工对中国人的好感。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员工接触增多,当地员工开始理解中国方的想法。
耶尔肯别克,是当地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爱菊园区工作。此前他家一直靠他父亲一个人种地维持生活,除了秋收时节卖粮,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遇到粮食丰收的年头,收入反而还会减少,开销也更加紧张。
“现在我和我父亲都在园区上班,每月都能拿到丰厚的工资。我们再也不用在农闲时跑到城里打临工,不用再为稳定的收入发愁了。”他们父子两人已经在园区工作三年了,家里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变。
爱菊园区一期项目油脂加工厂目前有多名员工,未来三期全部建成后,预计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多个,间接提供工作机会多个。
投产后,在尊重当地员工文化特色和工作习惯的前提下,制定人性化的奖励机制和晋升体系;悉心传授生产知识和技术,帮助员工拥有傍身之本。
在爱菊的科学管理和北哈州员工的自身努力下,油脂加工厂工资比其他工厂高出25%,而且年年都有增加,使在厂工作的哈萨克斯坦员工能长期稳定工作。
玛依努尔曾是北哈州契卡罗瓦镇上一家餐馆的服务员。她独自照顾着两个孩子,每月工资非常少,还常常被拖欠。两个孩子在学校的伙食费,三个人的日常开销,单靠她微薄且并不稳定的工资,每月都捉襟见肘。爱菊了解她的情况后,邀请她来油脂加工厂工作,给了她稳定的工作。现在,她每月收入是之前的6倍,家里生活状况也比从前有了很大改善。
编辑
杨海霞
设计
孙子悦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年1月号。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