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上海大学附属小学20位小朋友清亮的童声中,第六届中华古典诗词吟诵大会昨天在上海大学图报厅、衡山北郊宾馆拉开序幕,“诗词艺术润校园”主题研讨会同期举行。吟诵大会分“诗接千古,时韵流芳”“家国之声,其韵铿锵”“诗人风骨,科学精神”“百年传承,还看今朝”四个主题,吟中华经典,诵家国情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上海大学建校百年诗词系列活动之一,第六届中华古典诗词吟诵大会启动征集不到1个月,收到全国36家高校件作品,经角逐22家高校23件作品进入决赛。多所高校的吟诵队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参赛方式,献上一场诗词盛宴。“吟诵是中国人的传统读书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文的声音活态。音声传意,音声传情,声音与古诗文的结合,体现出古代文化的丰富内蕴。”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冷卫国教授说。
比如,历来关于月的诗词从未断绝。玉林师范学院韦雨彤、林菲菲、李晶晶、周燕媚同学带来《水调歌头》,重返中秋皓月当空、望月怀人的场景,在月的阴晴圆缺中,相思成为了永恒的主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上海大学校训,扬州大学孙震宇、王毅、栗江漫同学带来吟诵《岳阳楼记》再次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青岛大学齐风吟诵学社带来《诗经·小雅·采薇》,展现了士兵在战场毅然决然跨越艰难险阻的赤子情怀,令人动容。洛阳师范学院河洛吟诵社《木兰辞》,将木兰一身戎装、替父从军的忠孝之节和金戈铁马、无畏死生的飒爽英姿演绎得淋漓尽致。“澎湃洪涛迎海日,少陵当此岂悲秋。”兰州大学李坤焱同学带来吟诵《七律·燕子矶登高》《亚龙湾海滨漫步遇雨》《元旦》蕴含深永,杜甫忧国忧民赤子之心令观众震撼。
淮阴师范学院带来的毛泽东诗词联吟《咏梅》《无题》,展现了伟人的意气风华,让观众们领悟到革命先辈奋发向上的精神魄力。“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青海师范大学带来《沁园春·长沙》,回忆一众革命家在长沙不平凡的斗争岁月。扬州大学教授刘勇刚评价:吟诵大会是古典情韵与红色精神的结合,是诗礼乐的结合,表演服装也颇有仪式感,入境入心。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肖瑞峰教授认为,参赛选手情感饱满,声情并茂,对古人诗心文心有深刻体会,从吟诵中能感受到选手对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古典诗词的喜爱和独特体会。
舞台上的吟诵表演里,不少“洋面孔”也格外引人瞩目。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多国的留学生也被古诗词吟诵“圈粉”。上海大学欧亚学子MIKHAILINAANGELINA、SAELEEFERYFONH、DINA,与郭雪颖、廖瑜璞、余梦婷等中国同学合作,带来《大任于斯,百年传承》,展现了上大优秀校友的光辉事迹。
最终,上海大学吴志敏、琚鑫宇等同学的吟诵《陋室铭》获特等奖。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陈洪彬、龚承蒙等《诗经·秦风·无衣》、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泰山雅乐团)刘智广、吕俊岩等《正气歌》获一等奖。
上海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副校长聂清表示,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自创办以来,在诗词吟诵、学校教育辐射、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引领带动作用,值得继续弘扬。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何江点评:“吟诵是艺术的再创造,将对古诗文的理解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呈现出了很好的观赏效果。如能再加强‘诵’的方面,会更加具有古典诗文的韵味。”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提出建议:吟诵大会区别于吟唱大会,如何区别吟唱、吟诵,表现的模式和被接受的模式值得重视。
据悉,活动在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大学*委宣传部、上海大学教务部、上海大学研究生院、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上海大学社区学院、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民盟上海大学委员会主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上海市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上海大学)承办,并由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诗词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华诗词学会高校诗词工作委员会、上海大学青云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上海大学锵鸣吟诵社、上海大学溯园诗词社协办。
上海大学建校百年诗词系列活动之“诗词艺术润校园”主题研讨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的50余位学者、中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代表,线上线下就诗词艺术教育和诗词文化传播等进行深入探讨,交流高校与中小学诗词教学动态与经验。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凡认为,将中华诗词唱活,可以浸润我们的艺术人生,提升人的境界。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姚蓉教授以《诗词艺术润校园》主题报告,叙述了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振振指出,诗词艺术润校园,不只是吟诵艺术的推广,也应鼓励学生创作,切实提高经典诗词的普及度和师生对吟诵、创作的喜爱度。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