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是亚欧大陆桥的核心通道。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重要战略通道和物资集散地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节点枢纽作用有效发挥。
借助这一黄金通道优势,年12月12日,我省首列“天马号”国际货运班列开行。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国际班列线路不断增加,进出口货源逐年拓展,运营主体逐步壮大,目前已实现安全稳定常态化运行。
记者从省商务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开通运营中欧、中亚(中吉乌)、南亚、陆海新通道4向5条国际货运班列,其中南亚公铁联运班列被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命名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吉乌”国际班列于年6月5日首发,是国内首趟采用“铁-公-铁”多式联运方式组织开行的中亚班列。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累计发运国际货运班列列,货重.5万吨,货值亿多元。
我省国际货运班列的开行,大大缩短了中国西部与中亚、南亚以及欧洲各国间的货运时空距离,成为承载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度合作的优质平台,为促进甘肃向西开放和省内区域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引擎,注入了新动力。
——有效带动全省外贸发展。全省国际货运班列开行以来,有力促进了我省进出口增长,带动我省相关外贸企业、外贸产业发展壮大,促进甘肃企业“走出去”开展深度合作,对我省外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9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点个,覆盖尼泊尔、缅甸、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37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全省对外开放新格局。
——助力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开行,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有机衔接,并使兰州成为辐射西北、沟通西南、连接中西亚、联通东南亚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枢纽,为我省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国特别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特色农产品南下东进,西南地区汽车整车和零配件、冰鲜水产品、热带水果等北上西出提供了极大便利,战略意义深远。
——开辟了中亚国际贸易新通道。年6月5日,中亚班列“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在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成功首发,9月15日返回,标志着我省继南亚公铁联运班列之后,又成功开辟中亚国际贸易新通道。“中吉乌”新通道较经新疆霍尔果斯通道全程缩短运距公里,运输时间节约5天左右。既有效缓解了霍尔果斯通行压力,又为我省向西开放拓展了新空间,形成了多路并举的通道新格局。
——促进了我省加工贸易业发展。随着我省国际货运班列稳定开行,一批木材、粮油等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纷纷落地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实现了班列与产业协同、港区联动发展。
兰州新区通过中亚、陆海新通道回程班列为综保区内饲料加工企业累计进口哈萨克斯坦大麦、亚麻籽,乌克兰玉米等7.4万吨,进行保税加工后分销全国市场;武威市依托木材口岸通过中欧回程班列从俄罗斯累计进口木材约5.4万立方米,用于园区内企业加工及供应省内企业;我省与广州、义乌合作开行中欧班列,累计发运9列车,货重吨,货值2.21亿元,标志着我省与国家物流枢纽、外贸生产基地合作持续深化。
——拓展提升了甘肃通道优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密切区域合作和开放平台建设,兰州已成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和新欧亚大陆桥的枢纽,成为南亚、中亚、中欧三大贸易通道的交汇点,枢纽辐射的区位优势逐步凸显。截至目前,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亿元,武威国际陆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5亿元,硬件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能力逐年提升。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加强与成都、重庆、连云港等港口业务合作,设立了12个无水港及办事处。全省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口岸已达到8类10个。
“我们将以推动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申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为重点,细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推动我省国际货运班列规模再上新台阶。”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策引导、提升运营质量,加大区域合作、扩大运营规模,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品牌班列,在稳定和巩固中欧、中亚班列,努力拓展陆海新通道班列的同时,着力维护和运营好南亚、“中吉乌”公铁联运班列,助推我省“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严存义张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