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前东欧国家发展如何?在网上时常会见到一些“一刀切”的答案,比如“满目疮痍”,当然也有相反说法,认为“都很好”。
无论什么立场,这样的答案都是不负责任的。在公共讨论中,许多人喜欢用“外国”之类的词以偏概全,比如“外国福利都很好”“外国人都歧视我们”。这些说法不管立场如何,显然都是片面且荒谬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名叫“外国”,每个国家都不一样。
冷战时期的东欧世界也如此,它由许多个国家组成。东欧剧变后,大家的走势并不一样。比如说到前南斯拉夫,很多人张嘴就来,认为曾经强大的南斯拉夫四分五裂之后,前加盟共和国都水深火热,却不知道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早已步入发达国家或准发达国家序列。黑山、马其顿和波黑的经济确实不行,但前南斯拉夫时期,它们同样不行。
当年越不听话的国家,如今经济就越好
根据年的数据,冷战时期*治范畴的前“东欧阵营”里,人均GDP排名最高的是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美元的人均数据,排名世界第32位。是妥妥的发达国家。
而在前东欧国家最具代表性的“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中,捷克的排名是世界第36位,人均美元,同样位列发达国家序列。斯洛伐克的数据是人均美元,排名世界第41位,也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人均两万美元的发达国家标准线。匈牙利位居世界第44位,数据为美元,波兰排名世界第46位,数据为美元,都属于准发达国家。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呢?位居第一的是排名世界第35位的爱沙尼亚,人均美元,其次是排名世界第40位的立陶宛,人均美元,再次是排名世界第42位的拉脱维亚,人均美元,都属于发达国家序列。三者正是俗称的“波罗的海三国”。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里当然也有经济糟糕的,比如中亚五国里,土库曼斯坦因为能源,达到了人均1万美元的水准,其次是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人均接近1万美元,但乌兹别克斯坦人均只有美元,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人均更是在美元上下,世界排名靠后。但在前苏联时代,它们本身的地位和经济就很边缘化。
另外,俄罗斯的铁杆兄弟白罗斯,人均是美元。石油储量丰富的阿塞拜疆,人均是美元。欧洲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摩尔多瓦,人均是美元。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人均为美元。资源丰富但命运波折的乌克兰,人均仅为美元。
虽然前东欧世界各国的发展不同,但仍有一个规律可循:当年在东欧世界里越不听话的国家,如今的人均GDP就越高。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就是典型,捷克和斯洛伐克有布拉格之春,匈牙利有年事件,波兰有波兹南事件,而且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国家,民众从来就没有听话过。
而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里,经济发展最好的波罗的海三国,正是前苏联时代离心力最强的三个。万人手拉手组成的六百公里人链,也就是“波罗的海之路”,是东欧剧变时的标志性事件。
戈尔巴乔夫的离世,让苏联这个过去的名词在过去两天里被人们重新密集提起。关于苏联的新闻,如今仍有不少,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民调。有人说俄罗斯人怀念苏联,有人说俄罗斯人早已忘记苏联。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这种忽视个体的“一刀切”观点都是片面的。
确实有一部分俄罗斯人怀念苏联,也确实有一部分俄罗斯人一点也不怀念苏联。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的差异在哪里。
要搞清这个问题,东德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谁最痛恨柏林墙的倒塌?
柏林墙倒塌后,德国媒体每年都会进行各种关于柏林墙的社会调查,尤其是在五周年、十周年这类整数纪念年份,类似调查更是铺天盖地。进行调查的媒体很多,涉及的地区和样本不同,不同年份又有区别,所以可以参考的数据非常多,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查阅。
数据虽多,但大方向趋同,也可以见到德国人普遍的价值观。比如说,不管是德国的经济低迷期还是高速发展期,不管是顺风顺水的时代还是危机当口,大多数人都认为柏林墙的倒塌是正确的。
为了让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类似调查一般会将前东西德地区分开,形成两组数据相互观照。多年来,前西德人赞同柏林墙倒塌的比例一直高于前东德人。但即使是前东德,也一直维持在高比例水平。
当然,在可以自由表达观点的德国,这类问题肯定也有反对声。那么,是哪些人痛恨柏林墙的倒塌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反对者是老人,年轻人比例较低。其次,这些老人多半是在前东德有稳定社会地位,有铁饭碗保障的人。
对于前东德人而言,幸福感的高低取决于他的经历与身份。一些原先的既得利益者往往对两德统一后的生活表示失望,尽管西德通过各种方式为原东德地区提供高福利,但他们失去了特权,失去了计划经济下的各种免费保障,失去了原先的铁饭碗,仍心有不甘。
因此,在各种调查中,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两德统一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年轻人满意度明显高于老人。此外,高学历、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群体,满意度也远高于低学历者。
其实,早在柏林墙仍然存在的时期,这种代际差异就已初现端倪。西德*府曾于柏林墙倒塌前夕做过一个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柏林墙倒塌前出逃西德的东德公民,其特点是“年轻、壮劳力、情绪乐观并受过良好教育”。被调查的出逃者中在谈及出逃原因时,74%的人认为没有自由,93%的人认为东德的*治状况在后退。
年,《柏林日报》调查显示,10%的受访者认为年修建柏林墙“完全正确”,62%的受访者认为“完全错误”。其中,被访者中的前东德干部群体几乎都认为“完全正确”,这也侧面说明了当年的既得利益者才是如今最失意的群体。
其实,对于东德人来说,他们曾经在柏林墙倒塌后面临人生最好的机遇。
两德统一后,德国*府采取了一步到位的输血*策,通过巨大的财*支持东部经济改革。当时最重要的举措当属东德马克对西德马克的兑换。西德人抛出了大手笔,东德人也获得了其他前东欧国家无比欣羡的“福利”——前东德公民可按1:1的比率将手上不值钱的东德马克兑换为西德马克,封顶数量为4万马克。要知道,如按实际汇率计算,东德马克被高估了%!
此外,德国*府还征收“团结附加税”,占个人收入的5.5%,用于原东德地区的建设。也正因为新德国*府的包办,在前东欧国家中,前东德一度转型代价最小,复苏也最快。
当时的东德人因1:1的马克兑换比率,购买力大增。原先在东德备受欢迎的商品立时无人问津,口袋里有钱的东德人纷纷转而购买质量更佳的西德产品。
不过有些人认为,这个“福利”是短暂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因为东德人热衷西德商品的结果是本国的低效率工业进一步萎缩,产品无人问津,大量工厂倒闭,进而使得许多人失业。
在他们看来,这有点像是恶性循环:因为就业岗位减少,年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选择前往前西德城市,城市人口减少,税收随之减少,剩下来的老人则需要*府更多的财*支持,*府又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大规模的基建以吸引投资者,就业岗位因此进一步减少。
那么,是不是不该实行这样一步到位的兑换呢?当然不是。
德国*府选择1:1的兑换比率,其实是一种转移支付,迅速实现了东西德社会福利和收入的接近,同时也使得西德的资本在东部无法获取廉价劳动力资源,无“血汗工厂”之忧。加上社会福利保障,从而确保了原东德人的基本生活。虽然前东德地区确实面临产业转型的艰难,不过,高额福利还是能够确保前东德地区的变化,道路和住房是最明显的变化。
更何况,即使没有这个货币兑换,难道前东德地区就不需要产业转型了吗?当然不是,那些落后僵化的产业,本就应该被淘汰。将产业转型的阵痛归咎于西德*府的补贴,倒置了因果关系。而这种思维逻辑,恰恰是前东德既得利益者的逻辑,因为铁饭碗没了。
其实,在这个产业转型期里,前东德人面临着巨大的人生机会。他们有了自由创业的可能,有了各种制度和福利保障,也有了自由迁徙的权利,可以去前西德地区乃至西欧其他国家发展……他们还有了更多学习机会,新的教育体系和知识体系向他们敞开大门,无论是大学教育、职业教育还是继续进修,都带来了人生的多种可能。
换言之,只要你努力,完全可以在新德国的自由空间里寻找到人生的多种可能,但许多前既得利益者选择了放弃,并在此后若干年里怨天尤人。
苏联解决不了的问题,是计划经济导致的僵化和腐败
东德面对的产业问题,同样是苏联无法解决的问题。
关于苏联崩溃的著作可谓车载斗量,但如今有不少人自己没读过书,只喜欢以阴谋论衡量历史事件。其实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当然是存在的,尔虞我诈自然也免不了,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苏联最大的问题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中国主流学界,对于苏联崩溃的判断,都认为苏联主要亡于自身原因。
在国内学界主流观点来看,苏联的最大问题在于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不但没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反而给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
计划经济体制的危害显而易见,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以*治高度集权为前提,而这种权力的过度集中,会产生特权阶层,催生腐败,而且这种腐败没有监督。
这一点在前苏联乃至整个前东欧世界,都是显而易见的社会生态。体制内有足够薪酬和福利保障,官员享有各种特权,民众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承受物资紧缺的状态,还有因没有市场竞争而低劣的产品质量。如今很多人认为,腐败就是“贪了很多钱”,所以穷的时候没有腐败,这个逻辑非常荒唐。其实,“越穷越腐败”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特权是最大的腐败。
苏联当然有很多成就,但它的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投入和重工业领域。而在民众生活上,不但停滞不前,还催生了各种社会矛盾。而当落后技术连重工业的增长也无法支撑时,苏联又面临着计划经济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问题。
苏联解体前,因为计划经济的阻碍,物资短缺是最大的民生难题,粮食、肉类和日用品,买什么都要凭票排队。
在这种状态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势在必行。当然,他失败了。但将苏联的崩溃归结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显然高估了苏联当时的状态。其实,戈尔巴乔夫只是在进行一场必然会输的改革,一场无法改变最终结果的改革。
不管怎样,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冷战的终结让世界格局为之大变。
很多中国人因为听着苏联歌曲、看着苏联电影长大,对苏联有着深厚感情,这一点当然可以理解。但从历史上来看,从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中国一直面对着苏联的军事威胁。年,中国军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万之多,其中有一半是为了防御这个强大近邻。
年,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使得苏中关系得到缓解,也是那一年,中国启动了史无前例的百万大裁军,经济也开始加速起飞。
冷战的终结更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人终于发现,告别计划经济之后,市场经济能带来的东西实在太多。人们可以更自由地流动,可以依靠勤劳致富,可以借助世界先进技术进行发展……
甚至可以说,中国人是冷战终结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腾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说回苏联,如今的俄罗斯,真的有人怀念苏联吗?就像前东德一样,这个群体当然是存在的。而且,占比还会比前东德更多。这是因为相比前东德人,俄罗斯人的心理落差会更大。东德人成为了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德国的公民,俄罗斯的经济却始终没有太大起色。旧日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很容易让那些有慕强心理的人怀念,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前苏联时代拥有铁饭碗的人,还有一些并不清楚真正历史的年轻人。
但是,那些怀念苏联的人,又真的希望回到苏联时代吗?显然不会。前苏联的商品短缺、凭票排队购买、体制内公务员享受各种特权待遇、无法自由出国旅行……这一切,其实都比今天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