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历史书上说过,北宋初年四川流通着一种叫“交子”的纸币,这或许就是我国最早的纸币。
但是稍微了解一点金融常识的朋友,都会明白,发行纸币,那是要有准备金作为担保的。比如现代会以黄金作为准备金,有多少黄金,就只能印发相应比例的纸币。
而宋朝的交子,其实压根就没有准备金做担保。此外交子在兑现的时候,每一贯钱,就要扣掉30枚铁钱的手续费。
由于没有准备金做担保,时间长了以后,交子在民间泛滥成灾,以至于无法兑现,到了宋徽宗年间几乎把经济给搞垮了。所以说,北宋的灭亡,没那么简单。
可发行纸币,很容易上瘾啊!你想啊,搞铜钱还得铸造,这多麻烦?搞纸币只需要印刷就行了,哗啦啦的票子就能出来,因此一旦纸币出现以后,就不可能消失。
一、元朝也学习宋朝,搞了一套纸币。
元朝绝对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朝代,它的前身大蒙古国,最远打到了匈牙利、波兰等地,拿下了东欧的大片地盘,就连战斗民族,都臣服在了他们的脚下。
东方这边,大蒙古国灭掉了西夏、金国、大理,元朝灭掉了南宋,完成了天下一统。这个时候他发现,金国、宋朝境内,都有大量的纸币流通。
这可是一件恍然大悟的事情,元朝高层们瞬间就不淡定了!这玩意儿不就是剥削的最好工具嘛!
但元朝也是有能人的,那帮昔日给金国、南宋打工的汉人士大夫立刻提醒他们:这玩意儿就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了不堪设想!
金国当年南北两面受敌,为了应对战争的巨大开支,不得不发行了大量纸币。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纸币严重贬值,最终金国的金融体系彻底崩塌。
南宋也好不到哪儿去,南宋人比较信任金属货币,但是战争开支过大的时候,纸币压根就无法兑换金属货币,直接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以物易物的元朝,灭了他们俩,一点儿也不奇怪。大蒙古国接管金国的地盘以后,依旧在这里尝试着发行了一段时间的纸币。公元年,何实在山东聊城,曾经也发行过纸币。这些都是局部的尝试。
到了元朝统一天下以后,现实问题摆在了统治者面前:要不要全面发行纸币?该如何发行纸币?
忽必烈首先断绝了地方*府发行纸币的权力,将这一权力全部收归朝廷。此后又在汉人士大夫的建议下,以白银储备作为准备金,发行了纸币,史称“中统钞”。
因为有全国白银作为准备金,所以中统钞发行初期十分成功。偌大的元朝,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没有不能使用中统钞的地方。
二、巨额的军费开支,使得元朝的纸币也靠不住了!
忽必烈是个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大蒙古国分裂成了四大汗国和元朝。四大汗国分别是:
占据俄国、乌克兰、白俄、匈牙利、波兰、中亚西部等地的金帐汗国,创始人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儿子拔都。
占据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中亚南部的伊尔汗国,创始人为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托雷的儿子旭烈兀。
占据西辽故地,即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新疆小部分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创始人为成吉思汗的第二子察合台。
占据新疆、俄国部分地区的窝阔台汗国,创始人为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的孙子海都。
外加一个元朝,大蒙古国的地盘横跨欧亚大陆,空前强大。不过由于四大汗国都是自家亲戚,很难下手。所以忽必烈将目标瞄准了日本、越南、缅甸、印尼等国家,一系列的征战也就拉开了序幕。
尤其是2次渡海征讨日本,花费了巨额白银,却没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其他战场上,也没什么收获,这使得忽必烈晚年,一直在做赔本的买卖。
这直接导致中统钞的购买力出现了严重下跌的情况,物价疯涨,纸币贬值。面对如此情景,忽必烈只能在年,进行了一次“换钞”改革。
啥意思呢?就是除了市面上的中统钞以外,忽必烈又研发了一种叫“至元钞”的货币。并且固定,至元钞的购买力,是中统钞的购买力的5倍。
这直接导致老百姓手里的中统钞贬值了80%,忽必烈虽然头疼,但也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元朝出现了很严重的通货膨胀。
公元年,忽必烈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了个烂摊子给他孙子元成宗铁穆耳。元成宗继位以后,想骂两句,又不敢。所以只能按照老套路来,他虽然没有忽必烈那么会打仗,可对臣子们的赏赐却远胜其祖父。
手里的钱不够用了,这可咋整?元成宗居然挪动了各地平准库钞本,连家底都给拿出来花了,你说市面上的纸币还能值钱吗?因此元成宗时期的财*赤字问题,压根就没有得到解决。
元成宗没有儿子,潇洒了13年就驾崩了。此后他的侄子海山,凭借武力,被拥戴为新任君主,也就是元武宗。
既然大家拥戴你,你是不是要表示表示?因此元武宗在位虽然只有4年,可对手下人的赏赐却多到惊人。没钱用了咋整?印钞呗!
所以说元武宗时期,又发行了一种新的纸币,叫作“至大钞”。至大钞的购买力是之前至元钞的5倍,所以说,老百姓手里的纸币,又进一步缩水了。
三、元顺帝最后的挣扎,也无法挽救元朝的纸币。
其实商人们非常喜欢元朝的纸币,因为元朝地大物博,四处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纸币非常方便。而且全国各地都能兑现,有何不可呢?
可问题是,伴随着元朝前3位君主的霍霍,使得纸币的价值一贬再贬,朝廷发布的纸币,失去了信用度,老百姓们反倒是更加喜欢金属货币了。
元武宗的弟弟元仁宗上位以后,意识到民间的金属货币太多,而且不断加印新钞,使得民间对朝廷的纸币失去了信心。因此元仁宗选择暂停发行至大钞和铜钱,只使用中统钞和至元钞。这么一来,倒是暂时稳住了元朝的经济。
不过好景不长,年元顺帝上台以后,元朝内部的起义不断。有起义,就得镇压起义,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任何一场需要动用国库大量资金的事情,都会导致国家经济出现问题。
由于平叛花了大量的钱,导致元朝朝廷再次出现财*赤字的现象。尤其是纸币中统钞的购买力,再一次严重缩水。
这个时候,元顺帝又想到了老祖宗们用过的方法,那就是“换钞”!这事儿不厚道,但也是唯一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
年,元顺帝发行了“至正钞”。并且规定,至正钞的购买力,是至元钞的两倍。进一步使得老百姓手里的纸币再次贬值。
不过这次纸币改革的活动中,元顺帝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发行铜钱作为至正钞的辅助货币。谁也想不到,正是这件事彻底摧毁了元朝的纸币系统。
由于元朝朝廷隔三差五就更换纸币,使得老百姓手里的纸币贬值非常严重。因此老百姓们不再信任刚出台的至正钞了,他们宁可选择铜钱作为主要货币。
因此铜钱彻底取代了纸币,成为了民间流通的主要货币。这事儿直接导致元朝发行纸币的系统彻底崩盘,再印可就都是废纸了!所以说,元朝还没崩盘,元朝的纸币系统就先崩盘了。
总结:超发货币,三国时期也干过。
要想老百姓和朝廷一条心,首先朝廷就得把货币搞明白了。准备金制度绝对不是一纸空文,有多少准备金,就印多少钱,千万不能拿这种事情开玩笑。
元朝就遭遇了血淋淋的教训,正是由于元朝无视准备金制度,想怎么印钞就怎么印钞,结果导致纸币不断贬值。
这事儿其实三国时期刘备也干过,他为了快速积累军费,打造了直百五铢。过去老百姓手里的钱,基本上都是汉武帝时期流传下来的五铢钱。
刘备的直百五铢,只比五铢钱重了四五倍,价值却是五铢钱的倍。刘备用1枚直百五铢,换来了枚五铢钱,再用5枚五铢钱熔了再造成1枚直百五铢来,继续出去兑换。
因此一眨眼功夫刘备就发达了。孙权看了以后,立马眼红了。他更加过分,陆续铸造了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五千等大面额货币,差点造成了东吴帝国的经济崩塌。
而曹魏那边就稳得很,一直沿用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他们不主动发行货币,宁可让老百姓以物易物,所以曹魏的经济相对最稳定。最终获胜的那一方,也就是曹魏。
货币本身就是货物而已,其实就是以物易物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你手里的货物,与价值严重不对等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了。因为这些货物随时都会和元朝的纸币一样,高层一句话,就能让你手里的货物严重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