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顺应时代潮流,贵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外文化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学生事业,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年以来,贵州30余所高校与东盟国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辟了对外开放道路。截至去年底,来黔留学生从数十人发展到余人,其中70%以上为东盟国家留学生。
年9月,贵州民族大学组织留学生拍摄《我和我的祖国》短视频。法提玛(右一)韦达(右三)参加拍摄
跨越山与山的阻隔,实现心与心的碰撞。记者在贵州民族大学见到了其中三名留学生,法提玛、韦达、孟洁,和多数外国留学生一样,在贵州留学的这些日子里,他们也有一些心里话想要说一说……
法提玛
我叫法提玛,我在“清水高山”处看“发展”
法提玛,一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也是一个“中文十级爱好者”。第一次见到她的人,或许还会以为是个中国人。
来贵州之前,法提玛在新疆待了五年。
“有人说中国的发展是飞跃式的。中国人口很多,国土面积也很大,它到底是依靠着什么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一直以来,法提玛对中国的好奇心从未停止。
“贵州拥有大片、浓郁、原始的‘绿’,‘林城绿化’非常完善。”
“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我能感受到贵州朋友内心深处的自豪感。”
“我想在‘贵州’看‘中国’。我想体验纯正的中国味,贵州是我的首选之一。”
法提玛的祖国是一个拥有个民族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她家乡在一个被喻为“与树共存”的城市——阿拉木图。
“我的家乡与中国的贵州有相似之处。”法提玛有了一个想法,她想来贵州体验最纯正中国味,来这儿看一看,走一走。
法提玛来到贵州,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清水高山”。
她说,或许是因为天然的地理因素;也或许是贵州人的主观意识,小到垃圾分类小习惯,大到政府管理措施;又或许是所有因素叠加在一起,成就了贵州的“清水高山”。
法提玛将在贵州看到的东西带了回去,告诉了她的家乡人。
观看10月1日国庆大阅兵,法提玛将她的震撼感告诉了家人,说到了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她将自己参加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经历告诉了家人;她给表妹买到了一本哈萨克语故事书,里面介绍了大量中国故事;她将环保理念带了回去,在“与树共存”的城市阿拉木图传递着垃圾分类的理念……
在法提玛看来,“无论何时,留学生都会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一种力量。”他们是连接两国文化的一座“桥梁”,也理所应当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韦达
我叫韦达,我在“友谊之路”上寻“融合”
韦达是一名老挝留学生,和法提玛一样,就读工商管理专业。
在来中国之前,韦达其实早早便接触了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馆在老挝开设,中国商人也乐于展示中国文化,“中国红”“春季鞭炮”深刻进了韦达的中国记忆……
近年来,中国和老挝的合作关系愈发紧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逐渐增多。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元素、中国文化逐渐进入了韦达的家乡。
年,老挝和中国敲定中老铁路的建设计划。“这是‘一带一路’为两国铺就的一条友谊之路。”
过去,老挝国内交通运输极为不便。现在,与所有老挝人一样,韦达很期待中老铁路的建成,这条铁路将成为老挝从内陆国家转变为陆上通道的关键。
对韦达来说,“这不仅是一条连接了两国经济贸易的铁路,更是一条连接两国文化交流的便捷之路。”
“这条‘友谊之路’让我看到了发展机遇。”因此,韦达在年选择来到了中国贵州。
刚到贵州时,韦达的中文并不流利,外出很不方便。两年过去,韦达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也去了省内很多地方。
学院常组织留学生去各地参加比赛演出。从三字经、关关雎鸠的诗歌朗诵,到水调歌头、山鬼的歌曲演绎,“一方面提升了我们的汉语能力、社交能力,另一方面让我们更加了解贵州、看懂中国。”
课余之外,韦达常与朋友相约“走”贵州。他们游遍了青岩古镇,绕过了平塘天眼,踏上了遵义会址……
“文化差异必然存在,但文化鸿沟也是可跨越的。”于韦达而言,文化交流的深入人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
年,中老铁路将建成完工。韦达说,他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期待着这条“友谊之路”能够进一步加深两国文化的相互了解,促进各方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孟洁
我叫孟洁,我在“一带一路”中筑“梦想”
孟洁,一名孟加拉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未来,孟洁想成为一名外交翻译官。“我有一个‘小难度’的专业和‘大梦想’的未来。”
“读懂中国古文化,才能理解中国人。我的家乡缺少懂中文的人,更缺少懂中国的人。”在她看来,充分的交流沟通是“一带一路”的建设的基础条件。
因全世界持续升温的汉学热,孟加拉国也设立了孔子学院。在那里,孟洁打开了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窗”。但在贵州,孟洁真正走进了中国,开启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门”。
两年留学生活,从“你好”开始学习,到背诵《论语》。孟洁喜欢中国文化,喜欢《花木兰》《孟姜女》的中国故事,更喜欢“铁杵磨针”“愚公移山”的成语典故。
孟洁常告诉家人,中国人的奋斗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借着这股执着奋斗的劲儿,孟洁放弃了寒暑假,两年没有回过家,并珍视着每一次和更多中国人交流学习的机会。
每逢中秋,孟洁都会和朋友们相聚在学校操场,赏着月圆,分享着她最喜欢的蛋黄莲蓉月饼,和家人打个电话,体验着中国浓浓的团圆文化;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气氛浓厚,孟洁也会联想到自己的祖国,忍不住唱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孟洁说,她还要继续在中国硕博深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翻译官作出努力,为成为两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合格参与者打下基础。
孟洁(左)、韦达(中)、法提玛(右)合照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李薛霏
见习记者曾书慧
编辑 胡锐
编审李劼